白居易有許多首以「閒卧」為題的詩,比如:「薄食當齋戒,散班同隱淪。佛容為弟子,天許作閒人……」吃的差一點,權當吃素了;做個無知無權的散官,那就當作歸隱了。如此佛系,好不逍遙自在。
而「閒卧」一詞,不免讓人聯想到現今很流行的「躺平」。年輕人本該是打拚奮鬥的好年紀,卻早早地選擇放棄,無欲無求,逆來順受。不再追求房子、車子、票子、妻子、孩子「五子登科」,而且對於升職、賺錢、賣房、結婚「四大皆空」。實際上,這是面對生活壓力的一種以柔克剛、以消解作反抗的方式。比起東籬下的陶淵明,孤山上的林和靖,這大隱於市,豈非更高境界?
對於「躺平」,有着多元視角和聲音。有的人呼籲年輕人振作,不要太脆弱;有的呼籲給予年輕人足夠的關愛包容。都有可取之處。常有「躺平族」抱怨生不逢時,如今大學生遍地都是,比不上八九十年代時值錢。但卻沒有看到,那時要考上大學,是何等不易。可以說,假如時光流轉,現在這些抱怨的人,回到過去,恐怕是吃不了那份苦的。任何時代,都有成功的奮鬥者,可惜不是你罷了。實在不應一味地怨天尤人。
另一方面,全社會特別是管理階層,應設身處地與年輕人換位思考。白居易的「閒卧」,其實不過是仕途的暫時挫折,衣食無憂。而現在的年輕人,工作生活中處處碰壁之後,「居大不易」,磨平了銳氣,其壓力遠非白居易們所能體會。
有公司大老闆手握一張賣房廣告,訓斥年輕人:「北京的房子才七千塊一平米,你們為什麼不努力?」其實,那樓盤已經遠在河北,只不過打着「泛京郊」的概念促銷而已。脫離實際,高高在上批評年輕人不上進,只會加劇他們的逆反與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