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閒性閒情/古玉玦含意深遠\李英豪

時間:2021-03-19 04:25:13來源:大公報

  友人出示一件古玉,說是很久以前爺爺離世前遺下,指他在生時視同家傳之寶,總是愛不釋手。友人對古玉形制認識不深,奇怪那件圓環形狀而明顯有一缺口的色斑滿布古玉,為什麼令爺爺垂以青睞。其實缺口是原本雕琢而成,並非後來缺損。

  這件古玉色沁天然,乃曾入土受地熱和附近礦物質長期影響所致。細觀其琢法與各方面特色,應屬周代珍品。這種古玉形制,統稱為玦。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三》說:「環者,完也;對玦而言,闕其一則為玦,玦者缺也……環缺其一,故謂之玦矣。」玦的形狀如環,所不同的是開有一個缺口(見附圖的周代素玦)。《廣韻》也有記載:「玦如環而有缺。」《白虎通》形容:「玦,環之不周也。」

  古代這類玉玦到底有什麼用途呢?玦和環,本來皆非古人的符節器;但由於諧音關係,古代君主認為具有符節作用。例如殷商、西周和戰國時期,有些臣子開罪了君王,被放逐到荒涼嚴寒的邊疆,吃盡苦頭;臨近放逐期滿,總渴望能夠獲得赦免。通常放逐期為三年;屆滿前,傳令的專員就會到來告知,但並無文書之類。若上方赦免逐臣,准他回去,便賜給他一個玉環,蓋「環」與「還」同音,亦即可還朝或還鄉。如果賜的不是環,而是玉玦,則表示決絕、訣別、缺失,表示其缺失仍然不獲赦免;蓋「玦」與「訣」、「缺」和「決」俱諧音,《廣韻》有載:「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返,賜玦則絕。」《大戴禮玉度記》亦有相同說法:「大臣俟放於郊,三年,得環乃返,得玦乃去。」作為符節器的這類玉玦,大多素面無紋飾,直徑介乎四至五厘米。

  古玉玦另一含意,是表示決斷。身佩玉玦或用以贈人,以示斷絕狐疑;蓋「玦」與決斷的「決」諧音。《莊子》謂:「綬佩玦者,事至而斷。」王隱《晉書》指出:「禮,能決疑者佩玦。」《白虎通》也說:「故見所佩玦,即知其所能。」《史記.項羽紀》記載:「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後者的歷史故事是范增設計在鴻門宴中,再三用手「循玦示羽」,要項莊舞劍速殺沛公(劉邦),不可猶豫不決。

  至於較小型的玉玦,大多是作耳飾,藉決口夾於耳垂上;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骨架,早有實物證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