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北方來,可以不吃冰糖葫蘆,但絕不能等閒視之。特別是這些年,各種傳統小吃幾乎成了博物館裏的擺設,唯有它,至今還在冰天雪地裏不斷「刷臉」,模樣越來越精緻,征服一代代年輕人。
冰糖葫蘆壽命長得驚人,好吃肯定是第一位,單說東北黑土地對山楂的撫育,就是別處望塵莫及。一顆顆個大飽滿的紅果,臉上帶着對嚴寒的不屑一顧,幾粒「雀斑」都能勾勒出那股倔強的勢頭。新鮮的山楂也美味,但如果沒點功底,大多都會被酸到五官變形、姿態全無。可做成糖葫蘆就大不一樣了,想像下在探出頭來都嫌冷的街道上,大叔大嬸熬一鍋厚厚的冰糖汁,把用竹籤穿好的山楂探進去,幾秒鐘轉個圈,再迅速拿出來平放到石板上。沒等你視線整理好方向,熱氣就全散盡,一串紅果背身留下一排薄薄脆脆的糖衣。於是再冷也要張大口,一口一個吃下去,把包裹着山楂的外殼敲碎,脆響裏是甜中帶酸的刺激。不黏牙、口齒留香,果肉帶一點點冰沙晶瑩剔透,在嘴裏歡快飛奔,每迸出一腔汁水,就會被埋伏着的糖衣包圍,那種滿溢出來的幸福,讓你覺得空氣都是山楂味的甜。
所以,北方的糖葫蘆一定會出現在冬天,也只有冬天吃它,才一邊慶幸自己張開了口,一邊夾帶着涼颼颼的滿足暖飽了胃。傳說冰糖葫蘆最早出現在南宋,寵妃患病久治不愈,一個江湖郎中冒出了用冰糖熬山楂的主意,最後皆大歡喜。這樣看來,寵妃最有可能的病因大概是積食。當然也不排除是見慣了山珍海味榮華富貴,卻困於深宮的心病。一串冰糖葫蘆連出一串市井的味道,再不用有什麼節制,哪怕只是吃一吃,也能暫且當自己是一隻飛出籠中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