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閒性閒情\憑絹鑒真辨假\李英豪

時間:2020-09-11 04:24:13來源:大公報

  廿多年前,一名古書畫商力薦手上一幅絹本《鷹雉圖》,指是「南宋著名畫家李迪的作品,十分珍罕」雲雲。宋畫真跡稀貴,人所共知;不過,光細察其用絹,幾可斷定是後仿的贋品。為什麼呢?   除了假畫的絹新淨稀薄和品質較粗劣外,所交織的緯線卻是雙絲的,並非宋代的「單絲織法」;看來應屬近代機器所織,南宋那時怎可能有這麼先進的機織法呢?我國早已有一些專家,從留存至今的真跡,證實宋代絹本書畫,絹的織法上,橫和豎皆用單絲,而橫線較豎線稍寬;色調與較深色的宋代藏經紙相仿。   雖然那時出現了一種似屬雙絲絹的織法,其實細加深究,就會發覺其所有緯絲皆是單絲,只是緯線與經線交織時,每組經線中的一根絲沉在下面,另一根絲卻浮在上面。這種形式的絹還不能稱為「雙絲絹」;只有經線與緯線交織間,每兩根絲同時沉在下面、或浮在上面,才可稱為「雙絲絹」。   況且,李迪曾任職宣和畫院,紹興年間為畫院副使,所用以作畫的皆屬宋代的「院絹」。五代的絹甚至有「徐熙(南唐花鳥畫家)絹如布」之說,但到了宋絹,質地大大改觀。《圖繪寶鑒》謂:「唐人五代,絹素粗厚;宋絹輕細,望而可別唐宋也。」   明代唐寅《六如居士畫譜》引述王思善所言:「宋有院絹,勻淨厚密,亦有獨梭者,有等級細密如紙者。但是稀薄者非院絹也。」可知宋畫院用絹必光細勻結,質素甚佳。例如宋徽宗趙佶《聽琴圖》軸、南宋馬遠和馬麟等名家畫作,絹地質高細密,用的絹不同凡響。李迪的真跡,正是用這種特別的宋院絹。像附圖,為李迪另一絹本作品《雞雛待飼》圖冊頁(局部),故宮博物院藏。院絹的織法全用單絲,由於質優,經逾數百年,絹絲的柔韌性也不會消失,保存久遠亦不會變得乾滯易脆;不過,真舊宋院絹,歷久一定沒有那麼光亮,絲上的纖毛也多褪掉。

  曾在故宮博物院細賞李迪《楓鷹窺雉圖》真跡,畫軸絹面寬一百一十公分;但上述近仿品,寬度僅五十多公分。李迪存世真品《鷹雉圖》只一幅而已;尋且李迪長於寫生造型,院體筆法細膩,塑造精確,工筆重彩,剛柔並施,全畫顯得氣魄蒼勁,又豈是筆法粗劣和生硬呆頓的贋品可以魚目混珠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