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負暄集\汪先生\趙 陽

時間:2020-07-06 04:24:23來源:大公報

  我在《大公報》發表的每一篇文章,汪先生都一定會看的。每天早上,他會在北京的家中,戴上老花鏡,打開報紙的電子版,一個版一個版地讀下去。「評論版的那篇稱讚醫生堅守抗疫一線的文章是你的吧。用了筆名,但還是能看出是你。」「今天的專欄,題材選得好,就是厚度還稍稍欠了點,不過,能看出你的用心。」汪先生一邊讀,會一邊通過微信把他對我的文章的點評發過來。看着這真切的字字句句,我彷彿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在報社實習的時光。

  那年,讀大二的我利用寒假到《光明日報》教育部實習。不論我每天早上自以為來得多早,到編輯部時,汪先生一定已經在辦公桌前開始讀報了。他是主任,部門最大的領導,本想打招呼,但又不敢打擾。原以為他不會記得我,不料一個星期之後,忽然有天早上,他抬起頭來,說了兩句話:「小趙,你前天的通訊寫得不錯,我專門推薦給了編委,總編輯今早還特意寫了評語,你回頭認真看。」「你這兩天看看大學生寒假都忙些什麼。寫點東西,直接給我。」原來,汪先生一直在觀察我。他有意布置了頗有難度的題目,待我完成後,給了我很多點撥和指導。

  那年寒假的實習,讓我受用終身,不但讓我這個中文系的學生初步摸到了新聞採寫實踐的「門檻」,更在中央大報的平台得到了寶貴的鍛煉機遇,讓我的視野大大開拓。我永遠記得汪先生說的話:「報紙,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要辦好,就要寫有深度有溫度的東西。否則,就沒有『心』,打動不了自己,更打動不了別人。」

  二十年來,汪先生一直關心我的發展。如今,他早已退休,知我在港開了專欄,不時發來信息,字字句句,如耳提面命,溫暖如初。

逢周一、三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