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童眼觀世/小販經濟/梁 戴

時間:2020-06-09 04:24:14來源:大公報

  最近內地熱門話題是「地攤經濟」。受疫情影響,地方政府希望鼓勵擺地攤來促進經濟、支持就業。地攤就仿如香港的流動小販,筆者憶起小時候,滿街都是小販,有個別親友也曾以此謀生。

  小販叫賣聲、小食香味,是老香港記憶的組成部分。小販曾經在香港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撤出香港,隨後幾年大量難民湧入,政府增加簽發小販牌照,人數約一萬人,佔去零售人員一半人口。如果將無牌小販也計算在內,那從業人數就更多了。

  長達數十年,小販是很多貧苦大眾的謀生職業,養活了一家人。家傳戶曉的例子是,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的父親,在灣仔一家劇院門口擺雪糕攤,養活了一家七口,以微薄的收入培養孩子成材。香港經濟八十年代才起飛,之前市民的收入普遍不高,小販攤檔上的貨品價格比商店便宜,成為窮人恩物。

  不過,流動小販不同於藝術家的街頭賣藝。最大問題是市容及衞生,街邊熟食檔的食物殘渣,必然會引來老鼠蒼蠅,由於食物長時間暴露,以及部分害群之馬偷工減料,以往不時會發生光顧流動小販而食物中毒事件。阻塞交通也是另一問題,因為小販攤檔都會選擇交通便利、人流眾多的熱門地點。

  香港政府於一九五八年成立專責的小販管理隊,小時候逛街經常會聽到「走鬼」之聲,目睹小販推着木車逃走,途人爭相走避的驚險場面。

  因為當年很多都是無牌小販,一旦被檢控罰款,等於要白做一兩個星期。那時老弱婦孺被無故撞倒屢有發生。大量無牌小販出現,還會衍生出黑社會收保護費的流弊。

  隨着八十年代香港經濟的改善,就業職位的增加,以及自一九七○年代起政府陸續停止發出新的小販牌照,今日香港流動小販已所剩無幾。筆者希望內地發展地攤經濟的同時,也要加強管理,以免一放就亂。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