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免於在線」的自由/胡一峰

時間:2019-09-11 04:24:18來源:大公報

  不知何時起,「在線」是常態,「秒回」才正常,「失聯」變得不道德了。「微信怎麼不回」「電話怎麼沒接」,不但是客觀的詢問,有時還帶有人格猜疑與道德譴責的意味。據說,有公司把二十四小時開機作為應聘者必備的「素質」之一。

  我們或許忘了,就在二十多年前,即便至親至近之人,大多數時間也處於「失聯」狀態。電影《手機》裏,山村少年「白石頭」用自行車馱着嫂子「呂桂花」,騎幾十里山路去給呂桂花在三礦工作的丈夫「牛三斤」打電話,問他過年是否回家。在電影中,這或許是閒筆,卻生動地反映了「前手機時代」即時交流之難。莫說呂桂花,即便生活在城市中的一家人,早晨各自上班上學,就「失聯」了,直到晚上才會相聚。其間若互相聯繫,必有大事發生,傳來的多半還是壞消息。

  在人類歷史走過的漫長歲月中,「延時」更是信息溝通的主流。古代靠驛站傳遞信息。岑參詩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之句,咸陽到隴山大概五六百里,大半天時間完成一次信息傳遞,已令詩人讚嘆不已。近代,電報電話發明,《竹枝詞》有「舉頭鐵索路行空,電氣能收奪化工。從此不愁魚雁少,音書萬里一時通」之句。「兩地情懷一線通,有聲無影妙郵筒」,不論電報還是電話,「有聲無影」總是一種遺憾,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裏的豐富信息,被特定的信息傳遞渠道阻隔或過濾了。

  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普及後,這些問題都解決了,視頻通話變得尋常。「面對面交流」重現江湖,帶來了方便,也拷問着人際交往的規則。隨着5G將飛入尋常百姓家,「普天之下,莫非服務區」也會變成現實。到那時,「失聯」「掉線」將更遭白眼,語言、表情不清晰也愈發不可饒恕。但人總需要獨處,或許「免於在線」的自由也應寫入基本人權吧。

  treekakira@gmail.com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