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電視上看了一套上年公映的電影《Instant Family》,香港譯名《失驚無神一家人》,由兩位喜劇演員麥克.華堡與露絲.拜恩主演。我本以為這不過是一套尋常的輕鬆喜劇。但更多的是,它讓人看完電影後的思考。
故事講述一對典型的中產中年父母,有車有樓有穩定的事業,同時與自己的父母有着親切但有距離的家人關係。當一切如此安樂穩定的時候,他們都有了「自然的召喚」。他們,都想要小孩子,而因為各種原因,他們終於決定去領養一位小孩。
在電影中,這對父母領養小孩的過程,就像給觀眾上了一堂公民課。一想到「領養的小孩」,大家或許都會像我一樣,想到手抱的嬰兒,或天真可愛的三四歲小孩,但其實,那些十歲至成年前的青春期孩子怎麼辦呢?
這班有複雜思想,又處於荷爾蒙搗亂時期的孩子,往往成為了領養中心的極小眾,他們特別感受到自己不受關注的存在。機緣巧合,這對中年父母決定領養一名青年女孩。
因為這青年女孩本身有一弟一妹,所以當他們要領養姐姐時,他們必須要一併領養三姐弟妹。如是者,本來領養一個小孩子的計劃,忽然之間,變成了一家五口的事。
你以為辦好手續,簽兩個名,就能領養孩子回家?當然不是!領養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上課,學習如何當一對父母。從急救,到教導的語氣,以至吵架的方式,及心理健康的關注,這些父母都要一一學習。
《失驚無神一家人》,又譯《速成家庭》。兩個譯名,分別抓着了電影的兩個要點:其實,當一對父母突然有了小孩,成了家庭,有哪一個不是「失驚無神」的,而在「失驚無神」的驅趕下,我們都會成為「速成父母」。
有時候,我又會想,那些領養家庭的父母,必須要上速成班、溫習、做功課,以成為「速成父母」,為什麼親生子女的父母不需要先上課,學會如何當一對好父母呢?孩子,不一定是親生的,做好父母的條件,也不一定是與生俱來的。
m.facebook.com/mihaandlou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