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普通讀者/文藝機器/米 哈

時間:2019-05-26 03:03:05來源:大公報

  眾所周知,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將自己在紐約的工作室命名為「工廠」,簡單直接地將藝術創作與機械生產連結在同一個想像之中,而沃荷自己亦說:「機器有較少麻煩。我希望成為機器,我想,所有人都應該成為一部機器。」

  將自己與創作想像為機器的大師,不只有藝術家沃荷,還有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他的散文與演講結集《文學機器》裏,卡爾維諾提出,若我們真的理解文學就是一個字與另一個字的連結之擴大化,我們就會明白,機器會比人類更有可能創造有嶄新的文學,因為只有人類所限於意識。

  兩位文藝大師,還有更多更多的創作人,都有過這樣的想像:希望成為一部機器。這是為什麼呢?

  有一次,沃荷在無意間知道了畢加索一生畫成了四千件作品,這「四千」的數目打動了沃荷,他決定要在一天之內,做成四千件版畫。最後,沃荷成功做出了五百件,但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我想,藝術家對自己創造力的不穩與不足,或許是他們想像自己成為機器的第一因。

  如果你也是寫作人,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在真正寫得出文章之前,望着原稿紙或電腦熒幕,腦袋一片空白。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熱身運動」,包括上網、看書、看新聞、行行企企、收拾桌子、回覆電郵、煮咖啡、抽煙,等等等等。總之,就是寫不出第一隻字。

  你想,在這一個令人抓狂的時候,作為一個創作人,怎可能不希望自己成為一部文藝機器,一部不需要熱身而開機即生產的機器呢?

  當然,你或許是一名有批評性的讀者,認為這樣的文藝機器想像,不過反映了創作人的不專業,而你甚至會對沃荷及其大量製作的作品嗤之以鼻;你也或許是一名專業的創作大師,從來沒有試過創作時的「當機」狀況。無論你是前者或後者,也請原諒我寫下這篇自愈性文章,因為這文章,可是我「當機」四十分鐘後寫成的。

  m.facebook.com/mihaandlouis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