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比利時根特市(Ghent)的辛特.巴夫大教堂(Sint-Baafs Cathedral),藏有一件對於西方藝術史舉足輕重的「多聯畫屏式」祭壇組畫,名為《根特祭壇畫》(The Ghent Altarpiece),由休伯特和揚.凡.艾克兄弟(Hubert & Jan van Eyck)二人繪製。鑒於兄長休伯特中途因病離世,祭壇畫主要由弟弟揚完成。這件由二十四個嵌板拼接而成的貼壁式巨型「折頁彩圖聖經」,其核心主題意在表現天主教教義中關於人類從墮落到被救贖的全過程。打開內屏,「萬能的主」居中而至;聖母瑪麗亞和施洗約翰分列左右。側屏上端的天使們正高歌讚頌上帝的聖詠;旁邊遙相呼應、赤身裸體的亞當和夏娃則面帶悔意。正中三位神祇的腳下則是一幅場面宏大的《羔羊的禮讚》,信徒們不遠千里彙集於此。外屏的中部是傳統宗教題材《天使報喜》,下部左右兩側描繪了跪拜的供養人夫婦。整件祭壇畫色澤艷麗、精美絕倫,畫家對大自然和世間萬物的精準描摹與讚美已顯現出文藝復興早期人文主義的萌芽。而畫作內容中所包含的諸多圖像學(Iconography)隱喻也為佛蘭德斯地區璀璨而悠久的繪畫傳統奠定基礎。
《根特祭壇畫》不僅是一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劃時代「視覺饕餮」,更堪稱是西方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油畫作品。揚.凡.艾克的最大貢獻乃是改進了油畫的創作方式。他採用油脂(如核桃油或亞麻籽油)取代了中世紀用雞蛋來調和由石料研磨出的彩色粉末的方法,既能保證色彩亮度和表面光滑、也避免了蛋彩乾涸過快的弊端,能夠從容地用尖筆對細節進行精準描摹。畫中人物鬚髮和衣飾所鑲嵌珠寶的光鮮亮麗與細緻入微、木材皮草布料等材質的高度質感還原,以及描繪自然背景中光線的明暗漸變,均最大限度地凸顯出這種新方法的優勢。
揚.凡.艾克憑藉這幅傳世之作而名聲大噪,他所研發出的新式油畫創作方法也就此得以廣泛傳播,風靡歐洲大陸。
(影響西方藝術史的百幅油畫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