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以夢為馬\格格不入的異鄉人\管 樂

時間:2019-04-05 03:18:16來源:大公報

  疏離,難以被接納,身份認同的困惑,這是薩義德(Edward W. Said)在《格格不入》(Out of Place,又譯:鄉關何處)中喋喋不休一再述及的話題。生於耶路撒冷,在開羅度過童年,接受的卻是西方教育;身為巴勒斯坦人,持有美國護照;母語是阿拉伯語,但一口流利的英語讓人怎麼都覺得是個地道的美國人;就連薩義德這個名字,也是在阿拉伯的姓氏前加上一個美國名。如此矛盾的存在,身份的割裂,令他走到哪裏都不被認同,顯得格格不入。

  香港話劇團最近上演的新劇《驕傲》講的卻是另一種「格格不入」:男主角是一名從深圳移居到香港的「新香港人」,無論是粵語發音,還是着裝舉止(甚至能熟練唱出《獅子山下》),這些外在表象幾乎都無異於土生土長的港人,但他內心想與香港建立落地生根情感聯繫的渴求,往往因為用力過猛,反倒令自己常常處於過度的敏感與不安中。比如面對阿伯污衊自己假結婚騙身份的過激反應,對入境處遺失申請材料的動機懷疑,與前妻離婚後留下心理陰影進而投射到對現任女友的不信任等等。

  劇目取名「驕傲」,表面上說的是男主角驕傲自大,不願妥協,事實上則通過大段的剖白呈現一個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物形象。演出中特地安排的「登月太空人」不斷穿插於寫實場景中,也正是男主角「飄無定所、無法着地」的內心映照。

  對漂泊的人來說,或許要窮盡一生來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也因此他們總是在不斷地努力尋找「家園」,然而時時困擾的身份認同,又在提醒着「不知鄉關何處是」。多麼矛盾的一個循環!

  關於《驕傲》引發的討論,目前多數集中在兩地文化差異上。於我而言,受觸動更深的則來自劇中異鄉人的糾結與苦惱—奮力融入圈子,難被理解,從始至終都是自我的撕扯與纏鬥。其實,何不看看薩義德在《格格不入》結尾所說的,「我生命裏有這麼多不和諧音,我已經學會不必處處人地皆宜,寧取格格不入。」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