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真的沒有「大象」嗎?/楊 騏

時間:2019-03-24 03:17:53來源:大公報

  香港藝術節去年推出的「兩地書」當代舞交流平台仍令人記憶猶新,今年的藝術節也將這一創作平台延續了下來,在此,內地、香港兩地的年輕舞蹈藝術家們有機會共同創作,讓不同成長背景的舞者聚集一堂,嘗試將各自的心情書寫入同一篇故事裏。

  去年的「兩地書」為觀眾展示了三齣風骨各異的作品,今次所呈現的則是一個完整的長篇舞作,名為《沒有大象》。來自北京師範大學舞蹈系的常肖妮教授雖然是這支作品的編舞,但確切來說,整個作品是她與六位表演者共同創造出的成果。六位表演者中,除了來自甘肅的李斌以及香港本地的梁儉豐和余巧兒是科班出身的專業舞者,其餘三人分別是主修表演的陳瑋聰、畢業於中大護理系的張嘉怡、身為物理治療師的唐浩山,都是舞蹈愛好者,但並未受過非常專業的舞蹈訓練。不過這也正是這支作品有趣的地方,不僅是從舞蹈出發,而是從更廣闊的維度,去挖掘那被刻意視而不見的「大象」。

  《沒有大象》的靈感來源於美國作家伊維塔.澤魯巴維爾的著作《房間裏的大象》,編舞常肖妮解釋道:「作品中的『大象』是一個符號,代表某種真相,也代表某種孤獨。不同身份的人經歷着各異的擁有和失去,對內心隱藏的情感或孤獨,卻往往選擇視而不見,我想探索的,就是這份每個人內心不敢輕易觸碰的真實與真相。」

  排演過程中,編舞會與表演者天南地北地聊天,也會和他們做很多即興的表演練習,試圖去探索各人內心隱藏的秘密、傷痛、苦悶,讓他們「拿自己的故事去交換別人的故事」,從而碰撞出些許新的共鳴。

  在《沒有大象》伊始,似乎,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地「經營」他們的「快樂」,人們相聚在一起嬉笑吵鬧、一起手舞足蹈,帶着所謂「快樂」的假面隨着迪斯科音樂擺動身體,向天空噴灑七彩的紙屑,這樣虛浮的熱鬧讓人逐漸忘卻了心中那頭沉重無比的「大象」,這樣若即若離的人際關係也令人覺得安全。「迴避」和「否認」的姿態在《沒有大象》中無處不在,尤其當音樂停滯下來的時候,當人們必須面對各自的苦悶與孤獨時,卻不約而同地轉頭選擇了逃避。

(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