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利是」去處/凡 心

時間:2019-02-11 03:18:16來源:大公報

  小時過年,父母沒給過「利是」,原因是個「謎」。最可能的,是父親對中國節慶迷茫。他少年離家飄泊,對家庭過節的概念淡泊。給「利是」反是我們已到中年,那時雙親年邁,對中國文化習俗已深度皈依。

  小時的「利是」來自幾戶親戚,加起來也就塊把人民幣,在一碗雲吞麵不過一角幾分錢的年代,那已是孩子的一筆財富。哥哥曾號召把錢交他保管支配,妹妹們乖乖就範,惟有我捂住荷包,由自己去決定如何處理。那筆錢可以去買平時眼饞的東西,包括書。

  年初一、二多數身不由己,要跟着父母去完成過年的程序,但初三之後就自由了。懷揣那筆錢,我最喜歡上廣州北京路(以前稱永漢路)的新華書店,那店幾十年來屹立不倒,沒挪過半寸。我便在那兒「打書釘」,一呆大半天。

  如今與文字結緣,感恩「打書釘」的獲益,那是由「利是」驅動的閱讀行為。

  今天孩子拿到的「利是」錢數目匪夷所思。幾百幾千的不提了,封十萬八萬的竟有的是。有位香港青年精英回憶,他十歲時拿到的「利是」是十萬。那時差不多可以買個二手小居所了。

  有的權貴有利用價值,有所求的人便把功夫使到這些權貴的孩子身上,所封「利是」常以「萬」計算,孩子共收到六位數的「利是」不屬奇事。

  怎樣處理這筆錢?不少父母誘惑子女把錢交他們保管,也有的佔為己有當了零花。還有的父母會趁機教孩子作儲蓄投資,讓他們自小就有理財觀念。佩服這樣的父母,但覺得過早用金錢去塗抹一張白紙,就好比孩子兩三歲時就告訴他:你將來是要死的。道理不錯,時機卻不適合。

  幼童的「利是」,父母可替他保管,做些穩賺不賠的理財如定期存款,到他十八歲時連本帶利還給他。少年人則可以交給他部分作零用,餘錢由父母替他管理。如用於投資,賠了錢父母要自掏腰包補上,因為那是最好的理財教育──投資有風險,責任要自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