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黃鶴樓,等於沒到武漢。登上這座高標巍峨的五層飛簷樓閣,極目楚天,江水茫茫,江風浩蕩,一股歷史滄桑感油然而生。樓上有一處有關歷代黃鶴樓形制的介紹,並配有模型,直觀簡明,方知歷代詩人神往詠唱的黃鶴樓,各有不同的形象。
而今的黃鶴樓東邊有一座擱筆亭。相傳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一詩,感佩崔顥才華,為之斂手擱筆,說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滄浪詩話》甚至評價「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擱筆亭對面就有一面《崔顥題詩圖》的浮雕石照壁。然而實際上,不僅李白,其後歷代詩人一旦到了黃鶴樓,都免不了詩興大發,揮筆留詩。而其實他們所見到的黃鶴樓,都不相同。
最早的黃鶴樓是三國時代吳國所建,乃是一座軍事瞭望台。至唐朝開始「軍民融合」,轉變為一處登樓攬勝的觀景去處。崔顥傷懷「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李白遠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黃鶴樓重簷翼舒,四闥霞敞,朱欄綠頂,古樸雄奇,一派盛唐氣象。
及至陸游「黃鶴樓前逢劍客,青衣江口見詩人」之際,黃鶴樓已演變為樓、台、軒、廊組成的建築群體。主樓二層,每層翹角重簷,十字脊歇山頂,周圍小亭迴廊,錯落有致,於雄渾中又增添了宋代的雋逸風格。到了元代,王冕邀友人「安得更喚元丹丘,相攜共上黃鶴樓」,看到的建築群落承襲宋樓遺風,但樓前另起一座觀景高台,有旱橋與黃鶴樓二層相接。
明代李夢陽遊覽黃鶴樓時大概心情不太好,愁緒滿懷地題詩:「黃鶴樓前日欲低,漢陽城樹亂烏啼。孤舟夜泊東遊客,恨殺長江不向西。」那時的黃鶴樓主樓二層,樓側輔以重簷小亭,並建了湧月台等附屬建築。黃鶴樓猶如古木之年輪,積澱着歲月的紋理。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