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考/拾字君

時間:2018-07-15 03:16:56來源:

  剛剛過去的星期三,是一年一度放榜日,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拾字君就跟大家聊聊「考」字。「考」的本意是「老」,引申為「問」,《尚書》中就有「考制度於四岳」的說法。

  現在的拾字君,離開需要考試的日子,已經有一段不短的時間了。但提起「考」還是記憶猶新。畢竟,「考」曾是自己相當長一段人生中的生活重心,因彼而發奮,因彼而悲喜。想來,在考前總是焦慮的,既焦慮自己,怕自己溫得不夠,又焦慮別人,怕別人溫得太夠。在考後也是焦慮的,怕那些沒有把握的題目拿不到分,也怕那些有把握的題目因粗心大意而失了分。

  只有這「考」的過程,是專注而純淨的。考場上,在那種近乎完全安靜的環境之中,筆尖與紙張摩擦的沙沙聲都被放大得清清楚楚,而周圍的空氣,似乎都因眾多大腦的高速運轉而變得黏稠。沒有想過當時讓自己頭疼不已的考試,多年以後回想起來,居然還有一絲唯美的不捨。

  現在在香港提起「考」,總給人一種枯燥的、古板的、填鴨的負面之感,殊不知「考」曾經代表着一種進步。以「考」為核心的科舉制度,是在隋朝開始實施,而在那之前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是漢代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這兩個制度雖然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是「薦」,由地方長官或者世家大族推薦人才給中央政府。相比起來,統一考題的科舉制的確更加公開、透明和客觀,也打破了世家貴族壟斷官員的情況。用詩詞來形容就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以現在的流行語來說,是給當時的青年增加了「向上流動」的機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