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相擁,三鎮鼎立,萬古不息的黃金水道,造就荊風楚韻的浪漫靈秀。縱橫阡陌,連南接北,米字形的鐵路樞紐,成就九省通衢的四通八達。「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天下名鎮的商貿盛況仍然熠熠生輝。大江大湖大武漢,雖處內陸腹地,也是開放前沿,「新沿海」的雄心不滅,在新時代對外開放格局中勇立潮頭,通江達海,馳騁全球。
漢江從南岸嘴匯入長江的懷抱,東流至天興洲拐了一道彎,造就長江中游第一深水良港陽邏港。在陽邏港東區,一期和二期碼頭並肩而立,勾勒出鐵水聯運的迭代風華。在二期碼頭,江船卸箱,堆場內轉運,井然有序,龍門吊和無人駕駛集卡像一對黃金搭檔默契地轉運貨箱,嫻熟流暢。十幾層樓高的岸橋像巨人有序站立在江邊,纖長的主臂伸展到江輪甲板上方,安靜地吊裝一個個集裝箱。浸潤波光的汽笛聲與滔滔江水聲相互應和,演奏一曲通江達海的勞動之歌。在陽邏港西區,去年底開工的多式聯運工程項目現場如火如荼。暮色四合,清風徐來,放眼望去,焊花飛濺,如同繁星墜落在鋼筋叢林,轟鳴的樁機在大地震顫中拍打節拍,高大的塔吊在江天之間凝視遠方。
武漢這些年以久久為功的努力,將鐵水聯運、鐵海聯運、多式聯運的模式創新成互聯互通的典範,實現長江「黃金水道」與「鋼鐵絲路」的無縫對接,中歐班列武漢樞紐集結能力顯著提升,新沿海對外開放輻射力顯著增強。
為什麼中歐班列看武漢?
曾經一度,武漢有先發優勢,卻陷入中流。試問鐵水聯運樞紐,武漢原本當仁不讓。二○一二年十月,武漢首次開通中歐班列,是繼重慶之後第二個開通的城市,發展卻不理想。東西湖區吳家山的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主打鐵路樞紐集貨發運,新洲區陽邏港聚焦水鐵聯運銜接,兩者相距五十公里,遙相呼應,卻難合體。距離陽邏港僅四公里的武鐵香爐山站,因條件限制無法接駁中歐班列(武漢),不得不多轉運五十公里,徒費時間,徒增成本,成為多少企業的切膚之痛。
想要「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必須「敢破敢立,奮勇爭先」。兩年前,武鐵香爐山站接入全國鐵路網,具備「港站同場、運輸同場、關檢同場、信息同場」的能力,中歐班列(武漢)提檔升級,打通中部陸海大通道的動脈。中歐班列(武漢)開行量已連續兩年突破千列,加速度態勢明顯。正在建設的陽邏港西區項目,二○二七年建成後將把轉運距離從四公里壓減到二公里,或可讓班列直入港區,智能化無人集卡車接駁「最後二公里」,實現集裝箱「下輪船就上火車」。萬噸大港,千萬標箱,陽邏港的目標指日可待。
為什麼中歐班列看武漢?看的不光是湖北建設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雄心,而帶給人們更多思考的是攻堅克難的變革之舉與磅礴迸發的科創偉力。
「織網全球」的突飛猛進。十一月七日,一批越南貨物水運抵達武漢集結,再由中歐班列(武漢)出發,將經二連浩特發往俄羅斯,這種順暢的多式聯運模式,有效貫通越南至俄羅斯物流通道,助力湖北與東盟、俄羅斯及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目前,武漢中歐班列已構建四向通道,搭建六十條穩定跨境運輸線,輻射亞歐大陸四十個國家、一百二十多個城市,名副其實地成為中部地區對接「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