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香港市民熱愛飼養寵物,惟愛寵高昂的醫療費,引發不少爭議和投訴個案。
在香港看獸醫費用不菲,求醫問診或施手術,花費動輒由上千元至數萬元不等。消委會過去三年多,共接獲116宗涉及獸醫服務的投訴,涉及總金額逾177萬元,投訴類別較多是涉及價格或收費爭議,以及服務質素,佔八成八,其餘牽涉銷售手法、服務延誤、更改或終止合約等。
有關注寵物權益的區議員表示,曾經接獲不少市民求助,但就算向獸醫管理局投訴,由搜集證據至排期研訊,等候時間往往以年計,最終唯有不了了之,建議獸醫管理局加強公眾知情權,優化對獸醫服務的管理,恢復市民對寵物治療的信心。\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消委會近年接獲的投訴之中,不乏獸醫服務收費爭議,內容涉及收費透明度及退款安排等,由2022年至2025年九月涉及總金額逾177萬元,當中最高金額的一宗投訴個案,總共涉款約26萬元。
花26萬治癌無效 痛失愛寵
有投訴人飼養一隻小貓,年約5歲,不幸確診患癌,腫瘤位於臉部,投訴人遂帶同小貓到獸醫診所求醫,獸醫建議為小貓接受十次電療,每次均要全身麻醉,並需訂製固定頭部模具,總治療費用約23萬元。該名獸醫當時評估,腫瘤會在療程後一至兩星期內縮小。
該隻小貓在2023年1月完成十次電療,但腫瘤兩星期後未見縮小,三個月後反而變大,診所未有提供跟進治療。直至2024年2月,診所的腫瘤科獸醫再次建議,安排小貓接受電脈衝治療,聲稱可以改善小貓生活質素,投訴人遂同意接受治療,但小貓接受一次電脈衝治療後,卻出現面部潰爛情況,投訴人只能購買止痛藥以紓緩小貓的痛苦,最終小貓於2024年7月離世,這段時間的治療、診金和藥費合共約三萬元,即累計花費26萬元。
投訴人不滿診所兩次治療均未達到預期效果,導致花費巨額費用卻不見成效,遂向消委會投訴。消委會介入後,診所回覆已於治療前,向投訴人講解完整的治療方案,亦有授權書列明療程可能引致的後果和風險,獲投訴人同意並簽署授權書後方進行療程,由於已提供和完成所有治療,診所最終拒絕退款,雙方未能達成共識。
消委會認為,良好的溝通有助避免不必要的爭議,建議獸醫報價時,應詳細講解各種可採取的治療方案、預期結果及其估計費用。除非情況緊急,否則診治期間應與消費者保持緊密溝通,以及就收費項目和金額徵求消費者同意;如有任何特定收費及退款安排亦應清楚列明,以提高收費透明度。消費者亦應於確認醫療服務前,就診療方案多與獸醫溝通,以了解可能導致的治療結果及費用,療程中亦應與獸醫保持聯絡,以掌握寵物的身體狀況,及查詢治療措施與費用有否變動。
參考規管西醫牙醫 提升透明度
一直關注寵物權益的工聯會屯門區議員馮沛賢回覆《大公報》查詢表示,以往接獲懷疑寵物醫療失誤的投訴,當中涉及醫德、服務問題及收費不透明,但絕大部分個案就算向獸醫管理局投訴,由搜集證據至排期研訊,等候時間往往以年計,部分甚至拖延兩、三年,「不少投訴者認為,現有的獸醫紀律研訊制度、判決和命令查詢系統也有不足之處,要恢復市民對寵物治療的信心,必須優化獸醫管理。」
獸醫管理局去年公布改善措施,包括記名公布涉及除名的命令,由一年延長至三年;記名公布的其他命令,則由一年延長至兩年。馮沛賢肯定局方改善措施內容,同時建議局方可以提供更多資訊供寵物主人參考,以便為寵物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另外,政府早前建議獸醫管理局,參考其他法定專業規管機構(例如西醫及牙醫)的做法檢視現行安排,獸醫管理局正研究延長在其網站刊登命令及判決的時間,他期望可以盡快落實,藉以提升透明度。
另外,根據「毛孩服務關注組」統計,現時獸醫若在紀律研訊中被裁定犯有違紀行為,懲罰往往只是被強制修讀相關課程,而且期間不一定需面對除名或停業。馮沛賢建議,獸醫管理局應檢視現有紀律研訊的判決安排,判決安排需具有阻嚇力,才能達到監管獸醫的目的,建立公眾對管理局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