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金耀基書法作品《賞牡丹》(唐.劉禹錫)。\資料圖片
書緣,是個可做多種解釋的字眼:可以是書籍之緣;也可以是書法之緣;還可以是書信之緣。而在我與金耀基先生之間,這三種解法都能成立。換句話說,我們之間的「書緣」,是書籍、書法、書信三者兼備的,可見其緣分之深、之廣了。
關於書籍之緣,我已有一篇散文《儒者》講得很全面了;關於書法之緣,也有一篇論文《金耀基書法藝術散論》品述甚詳。唯獨書信之緣,尚缺一篇文字略加述及。那日,閒翻鄴架,再次翻讀金耀基先生題贈的《人間有知音──金耀基師友書信集》,登時怦然心動──與金先生的書信之緣,不就珍藏在這本精美的書信集中嗎?
得到這冊簽名本是在二○一八年底。當時,金耀基先生在北京榮寶齋美術館舉辦書法大展,同時還推出一個師友信札展,佔據了展廳中的好幾排展櫃。對金先生的書法作品,我算是比較熟悉的,幾年前在香港集古齋舉辦他的八十書法首展時,我曾專程赴港觀展,大部分展品都已認真讀過。而這些手札墨跡卻是首次見到。我那天來展場很早,先是貪婪地「鯨吸」了一遍,還用手機拍了一些珍貴的名家手跡,如出版家王雲五、國學家錢穆、史學家許倬雲、美學家朱光潛、社會學家費孝通,等等。可惜展櫃玻璃多有反光,拍攝效果並不好。這讓我心生遺憾,同時也心生一種奢望,要是能有一本集子,把這些珍貴的、平常很少見到的私人信札集納於一書,那該多好啊!
當會場的大門打開,我隨着人潮魚貫而入,並在第二排找到標有自己名字的座位,赫然發現座位上早擺好一個紙袋,打開一看,正是我十分鐘前還在「奢望」的一本精美的厚書《人間有知音──金耀基師友書信集》。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着,欣賞着,其甘如飴,快何如之?可是剛翻了十幾頁,展覽開幕式就開始了。
開幕式非常緊湊,很快就結束了。大家移步展廳參觀展覽,金先生在人群中看見了我,非常高興地打招呼。
我並沒有隨着人潮去觀賞展線上的展品,而是再次來到那些展櫃跟前,與手裏的厚書對比着,從頭賞讀那些充滿書卷氣的信札。一封封看下來,彷彿與這些久仰大名而無緣一見的前輩們隔窗晤面,聆聽雅教。品讀信札與觀賞書法迥然不同,信札須細讀慢品,不光欣賞筆墨技法,更要領悟書札內容。沉下心來讀信,時間會過得飛快,不知不覺中,展廳裏已然清靜了許多。
這時,我估摸金先生也許已略有餘暇,便來到榮寶齋的貴賓廳。只見金先生正跟幾位學者模樣的先生交談,我不便上前打擾,只是站在遠端等候,直到他送走客人,我才走上前去。第一件事情,自然是請金先生在這本厚書的扉頁上簽名。他笑道,今天來的客人太多了,我都招呼不過來了,真是慢待你了。金先生翻開扉頁,忽然問道:「怎麼你夫人李瑾沒來呀?」我說她來了,只是覺得不好打擾,沒進來,現在貴賓廳門外等着呢。金先生連忙說,快,快請她進來,你們不要太客氣呀,李瑾可是我的合作者呢──你沒看到展品中就有她給我拓的東西……
我連忙去到門口,把李瑾喊了進來。金先生笑道,這樣才對嘛!你們看,我把你們兩個人的名字都簽上了!
我們拿過書來一看,果然如此。我說,您這本書印得太精美了,內容更是無比珍貴。這些信札都是您的私人藏品啊,您不編進書裏,我們根本無緣得見呀!金先生說,是啊,實在說,這些信札保存幾十年,真不容易。而且,我編好之後才發現,書中的大半老友,都已不在人間了──這就更加珍貴了。說到這裏,他忽然問我,這裏還收了你的兩封信呢,你沒看到嗎?
我聞言大吃一驚:「真的?怎麼可能?我還沒看到呢,我哪有資格……」簡直是語無倫次了。
金先生說:「因為你是年齡最小的,所以排在最後一位。喏,這不是嗎?」他一下子就翻到了我的信札,「你看,我在文章中寫得很清楚:侯軍者,非『金體書』知音,其誰乎?」
聽到金先生這麼說,我非常感動。不由得記起他此前在寫給我的一封信中,也談到我寫「金體書」的文章,兩相映照,可見金先生對我的「金體書」評論是高度認可的。
返家之後,我才得以仔細翻看這本厚書,原來金先生所編入書中的兩封信札,皆是我以毛筆恭敬寄呈的重要信件。一封寫於二○○八年六月二十七日,主要內容是受深圳市讀書月組委會的重託,邀請金先生來「讀書論壇」舉辦演講,這件事很快就變成了現實,他慨然應允,來到深圳做了一次題為《大學在現代社會的功能》的演講,大受歡迎。我還有幸做了那次演講會的主持人。
另一封信寫於二○一七年三月十七日,是我來港恭祝金先生八十書展之後所寫。金公在《人間有知音》的簡介文章中,專門寫到了這封信的原委──
二○一七年三月香港集古齋為我舉辦了「金耀基八十書法展」,侯軍欣然與會。他觀看了我百幅書作,熱烈地向我祝賀,又欣欣然回到深圳。不久,我收到他三月十七日的信,知道他已在深圳特區報的《人文天地周刊》發表了《「金體書」先睹記》。未幾,又收到他《自成一格始逼真》的長文。這篇極有學理性之文,說出了我的書法之所以為「金體書」的理由。讀畢,不由歡然曰:「侯軍者,非『金體書』知音,其誰乎?」
真沒想到,彼時寫下的兩封信札,竟讓我有幸獲得在百多位文化大家群體中「忝居末座」的光榮──這是金耀基先生慧眼識才、真心愛才,不遺餘力扶掖晚輩的師道高格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