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鐵,車廂人不多,但對面六個座位都坐滿乘客。二十分鐘車程內,竟有一女乘客沒有睇手機。感覺奇怪,她不可能沒有手機。另外五人各一機在手,沉醉在自己的平行時空裏。
再望車廂其他人,十數名乘客也正處身平行時空當中。其中一名年輕人在手機熒幕寫着寫着,面上露出微笑,彷彿在與朋友分享笑話,對車廂內的人和事漠不關心,然而,當廣播響起「下一站……」時,他迅速收起手機,彷彿從虛擬世界中覺醒,準備下車。
這一幕讓我想起,相傳九百多年前蘇軾與友人的故事,「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據說,友人因病失聰,蘇軾便以手勢與之交流;而蘇軾自己則因眼疾視物模糊,友便以言語為他描述世界。兩人互補長短,以異於常人的方式感知世界,成就了一段佳話。
到今天,現代人似乎也成了「異人」。低頭凝視手機熒幕,手指在熒幕上滑動,社交平台上互通如在搓乒乓球。眼睛成了耳朵,透過熒幕「聽」見世界的聲音;手指成了嘴巴,在熒幕用手「說」話。相對蘇軾與友人,此乃現代版感知錯位。
這種感官的轉移,是人類在科技進步中的一種適應,本無可厚非;然而,問題在於是否太過沉迷於這種虛擬的溝通方式,以至於忽略了身邊的真實世界?手機確實帶來了便利,能隨時隨地與世界連接,這種虛擬的溝通方式是否真的能替代面對面的交流?
又想起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軾因被貶黃州,心情鬱悶,但在赤壁遊覽時,他被自然美景所感動,寫下了這篇千古名作,並強調了感官體驗的重要性。
讓我們不再做虛擬世界中的「異人」,適時放下手機,看看這個世界,感受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