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人與事/臨《奉橘帖》\尹 畫

時間:2024-12-04 05:02:04來源:大公报

  圖:臨《奉橘帖》。\作者供圖

  霜降過後,台州臨海的朋友又給我快遞來一箱湧泉蜜橘。

  友人是臨海湧泉鎮人。這些年的冬天,我吃到的第一隻橘子,都來自她的饋贈。三面環山,一面沿江,恰到好處的沃土、溫度、水分條件,孕育了口感上佳的湧泉蜜橘。黃澄澄的果皮,在陽光底下,尤顯油亮而溫潤。細膩的果肉,如湧泉般的汁水,絲絲甜蜜在口中縈繞。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吃着橘子,情致興起,鋪紙提筆,臨幅《奉橘帖》助助興,此可謂錦上添花。

  《奉橘帖》,是「書聖」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之一。魏晉時期,行草在文人書風間成為主流。魏晉文人的「帖」,其實就是寫有簡短文字的紙片,相當於日常的書信,簡單的問候。

  《奉橘帖》計十二字:「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這是王羲之贈送友人三百枚橘子時附帶的一紙便條。古人行文沒有句讀,若添上句讀,則為:「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意思一目了然:奉送三百枚橘子,因未到霜降,所以沒有多採摘。

  短小、風趣、親切、瀟灑。帖,好比詩歌童的山水田園派,摒棄了繁文縟節的正式莊嚴,回歸到真實的自己。這是一種率性而本真的流露。

  由《奉橘帖》,可窺見當年文人雅士的生活質量。一送就是三百枚,以十斤四十隻來計算,三百枚相當於七十五斤。放到今天,不但得用卡車裝載,價格也着實可觀,足以稱之為一份厚禮。想必收到禮物的朋友,一定會感深肺腑,念茲在茲。

  至於為何未到霜降,橘子沒有多採摘,乃因橘子霜降過後採摘才更甜。霜降之後,天氣變冷,橘子的酸度降低,糖度提高,橘皮則由青變紅橙。

  如今,《奉橘帖》被收藏於台北故宮,同王羲之的另外兩帖《平安帖》《何如帖》裝裱在一起,普通人很難看到。不過,也有其他的途徑。去年秋天,我曾去蘇州留園一日遊。留園的廊間壁上,整齊有序地排列着幾百多方書條石,這就是有名的「留園法帖」。書條石,是嵌於牆上的一種書法藝術。江南園林中,書條石是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它刻於石,內容近於帖,於是被稱作書條石。記得自己當時流連其間,陶醉不已,看到許多書法傑作,其中就包含王羲之的《奉橘帖》,大飽眼福。

  由於年代久遠,留存下來的《奉橘帖》字跡已經模糊。「奉橘」二字筆畫殘缺,「可多」二字幾乎看不清楚。故而臨寫《奉橘帖》時,我只能揣摩着王羲之的筆勢做了點補寫。最終呈現的效果當然不及皮毛,不過為自己助興的初衷已然達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