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我與金庸/中英通達東西圓融\李以建

時間:2024-05-16 04:02:56來源:大公报

  從一九四六年秋金庸初次踏入報界,謀求第一份職業,擔任杭州《東南日報》的國際電訊翻譯編譯;緊接着第二年以中英文筆試和口試的優異成績被《大公報》錄用為電訊翻譯;直到二○一○年以英文撰寫的論文《唐代盛世繼承皇位制度》獲得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金庸的一生都與英文結下不解之緣。毫無疑問,中文是金庸的母語;英文則可謂他的第二語言。金庸的英文水準,不亞於他的中文,不僅能讀、能說,還能寫,且略通古英文。無論中文,還是英文,抑或是中譯英,還是英譯中,金庸都是口才筆力便給,他的譯作堪稱通達無礙。他畢生閱讀大量的英文書籍,翻譯作品之多,涉及領域之廣,很多專家學者都難以企及。至為重要的是,他並不為翻譯而翻譯,他通過諸多的翻譯,不斷汲取西方文化豐富的營養,將其與深邃博大的東方文化共冶一爐,為自己的小說創作提供了圓融鮮活的泉源。

  金庸早期因職業的需要,翻譯供報紙發表的及時性的新聞報道,之後開始翻譯新聞紀實性的長篇報道,然後擴展到電影理論和技巧、舞蹈藝術,以及小說、政論。他翻譯的許多文章和著作,大都在報紙上發表,長的則連載,有的過後結集出書。

  自《新晚報》創刊後,金庸以筆名「樂宜」翻譯了三部英文著作,均為新聞紀實性的長篇報道。其一,美國名記者貝爾登寫的長篇紀實報道《中國震撼世界》,從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一年在《新晚報》上分為三百四十一則連續刊登。其二,英國記者R.湯姆遜撰寫的長篇報道《朝鮮血戰內幕》,共一百三十八則,連載於一九五二年的《新晚報》。其三,原載於美國《星期六晚郵報》、由記者哈羅德.馬丁撰寫的《朝鮮美軍被俘記》,譯作分為八則,從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刊載於《新晚報》的「下午茶座」版。之後,前二者結集成書,最早的版本為香港文宗出版社一九五二年版。

  金庸為《大公報》撰寫「影話」和「影談」時,以筆名「子暢」翻譯了美國左派劇作家J.H.勞遜的《美國電影分析》和法國文學家莫洛亞的《幸福婚姻講座》,分別於《大公報》連載。前者自一九五四年七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日,共八十六則;後者則從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到一九五五年一月十日,共七十四則。此外,金庸還以筆名「林歡」翻譯國外文章,刊載於《大公報》。如:〈荷里活的男主角(上、中、下)〉,分三則,由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七至十九日;美國劇作家J.H.勞遜的〈論《碼頭風雲》(上、中、下)〉,分三則,由一九五五年四月十一至十三日;蘇聯舞蹈家烏蘭諾娃的〈我怎樣學舞〉,分十二則,由一九五六年五月三十日至六月十日。

  文學方面,金庸翻譯了美國小說家達蒙.魯尼恩的小說,先為連載,之後結集成書,名為《最厲害的傢伙》。由(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於一九五六年四月出版。

  《金庸譯作》收錄的兩部作品,均曾在報紙上連載。其一是英國哲學家羅素的《人類的前途》,另一是法國作家莫洛亞的《幸福婚姻講座》。

  《人類的前途》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主、世界著名的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著作。金庸的譯文,分七十則,連載於一九六三年九月至十一月的《明報》。

  在金庸心目中,羅素是「當代最偉大的哲人」,而且是「獨一無二的」。他十分推崇羅素,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始,自稱已經轉變為「羅素主義者」。金庸一生秉持追求世界和平、反對一切暴力的信念,尤其是反核的主張和立場,都深受羅素思想的影響。一九六三年,他在為《東南亞周刊》撰寫「每周漫談」專欄中,曾以〈羅素的信仰〉為題,談到羅素「向來主張容忍異見,主張開明,主張頭腦清醒而反對盲目崇拜」。金庸認為「對任何事情表示存疑,不加武斷,以一種冷靜而明淨的心智來作考慮,而作出合於最大多數人利益的合理決定,勇於承認並糾正自己的錯誤,這種推崇理性、反對狂熱衝動的主張,正是羅素人生哲學、政治哲學之精義所在」。(〈羅素的信仰〉,《東南亞周刊》一九六三年)尤其是在「人類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精神生活卻竟有日漸貧乏空虛的趨勢」下,羅素「在哲學思想上提高人們的心靈,為全人類幸福而提出許許多多高超而深刻的見解」。(〈一代巨人 羅素逝世〉,《明報》一九七○年二月四日)

  金庸翻譯的《幸福婚姻講座》,曾於《大公報》上分為七十四則連載刊發。乍看題目,會誤以為這無非是心靈雞湯式的講座,純粹是吸引年輕人眼球的讀物。其實不然,金庸慧眼擇其作為報紙連載,花時間和精力翻譯,自有其深意。仔細閱讀後,你會發現,日後金庸創作的小說從這部譯作中獲益良多。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