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人生在線/櫛風沐雨又清明(下)\厲彥林

時間:2024-03-26 04:03:02來源:大公报

  我在思索,每個人由父母帶到人世,最終又回到黃土中。人生在世,都是歷史的一個瞬間,忙活一輩子,到底給這個生生不息的時空留下了什麼?最實在有形的就是這幾鍁黃土堆積的墳塋,還有親友和後輩短期的懷想和祭奠。祖宗的骨頭和靈魂就埋在人跡罕至的山坡上,每一棵不怕孤獨的小樹和野草,都努力汲取營養,拚命開枝散葉,就為了櫛風沐雨,享受清風明月。經常面對謝世的祖宗,心靈深處會感受一種人生超越,感悟血緣親情的純真。這種認祖歸宗的親情意識正是家庭乃至民族賴以存在的凝聚力和族群認同的根脈源頭……

  慎終追遠、思親懷故,是植根於中國人心靈的倫理價值。清明前後,是國人集中祭祀先輩先祖的日子。有的上山尋墳祭祀,有的到公墓祭祀,更有道路難走的,甚至隔山隔水燒香燒紙磕頭。擴墳、燒紙、祭酒、放鞭炮,傳統的祭奠儀式背後是中國傳統的世界觀、倫理觀、養老觀,有着強大的文化源頭和民意基礎。「百善孝為先」,掃墓祭祖,實實在在地說是一種心靈安慰、精神寄託,所謂「祖宗在天堂,孝道在我心」,因而儀式不必大操大辦。

  中國城市化進程開始於改革開放之後,真正三代以上的城市人並不多,多數人往上數三代四代,其實都是地道的農民。現在的城裏人,多數人的父母或者爺爺輩都埋在偏遠的鄉下農村。由於城裏人工作緊張繁忙,加上交通、通訊手段發達,人們生活方式包括祭祀方式也在變化:有的親人們相約來到故人墓前,打掃墓位,獻上鮮花,鞠躬述情,講述前輩生前的一些動人事跡或故事,加深記憶和懷念,表達敬意和孝心;有的在墓前種上花草、樹木,讓故人的墓位盡顯在蒼翠、明淨的天空下,鮮花簇擁,安然長眠;有的到故人的墓前野餐,告慰先人,告誡後人珍惜生活和工作;還有的雖然不能到墓前,就整理故人的文字、影像資料和影集等紀念品,緬懷往昔,表達思念……這些多樣化、多元化的祭祀方式,既傳統又時尚,既高雅又文明,應當提倡。

  「我們為那些不能親自來為已故親人、已故師長及已故友人進行掃墓的孝心者,代盡孝心和情意」,這是北京一家代客掃墓的網站上打出的服務標語。花錢請人幫助掃墓是一種無奈,至少這些人沒把祖宗拋到九霄雲外。許多地方開始探索推廣「無火掃墓、鮮花祭奠」,還有些無法回家掃墓的鄉民在網上自己設立靈堂,線上點香、寄託哀思。還有知名人士提倡市民選擇綠色節地的殯葬方式來安葬親人,反對借喪葬活動擺闊氣、講排場,呼籲趁老人在世時多孝敬,讓其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當然也有人把祭奠變成炫富的鬧劇,既煙薰火燎、垃圾遍地污染自然環境,同時也造成「心靈污染」。老人活着不孝敬,謝世後卻轟轟烈烈搞所謂厚祭厚葬,其實是自私虛偽,讓人搖頭、唾棄。

  清明祭祀活動是生者對故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中國有句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說,神靈無時無地不在,你若做了虧心事,騙不了神靈,而且或遲或早會遭到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古訓明顯帶有中國宗教色彩。

  在自然界,花開花落總有時,每個生命體都有一個生命輪迴。人總會生老病死;每個人都只是匆匆過客,如一縷煙雲,歷史的瞬間;人與人在人海中相逢、相知、相守,這就是一種緣分、福分。分別時難免悲傷,共處時難免有痛處,但笑過、哭過、走過,當桃花放紅、清風再起時,能感到暖意善情浮心頭,釋然一笑,就是對逝者、故友的最大安慰、最大的清明。歲月是捆綁生命的枷鎖,是銘刻的記憶磁帶。記憶清明,才有心靈「清明」、心境「清明」。

  每逢清明倍思「清」。我們對先祖敬和畏,「敬」更多的是對其美德品行的尊崇、敬佩和致敬;「畏」則是對養育之恩的敬畏、怯懼和叩拜。尊重祖先遺留下來的一切,學會知恩、感恩、報恩,享受生活「清明」。忽又記起蘇東坡在密州寫的《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是啊,人生看得幾清明,也許夢想的實現就是這樣的偶然與必然,摸索着,蹣跚着,在迷茫中充滿了興奮與恐懼,它們都來自未知的將來,叫人看不透、看不清晰。世事紛繁,時光無言,追求夢想的執念永不熄滅。中國人正逐步衝破世俗的快樂,超越動物本能的欲望,真正關心和痴情真理與道德,細心療傷,重塑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園。

  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們在追憶先祖和逝世的親人,國家和民族也在追憶聖君、賢臣,崇尚和堅守天地「清明」、心靈「清明」和政治「清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