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東言西就/《我港理學》\沈 言

時間:2024-02-13 04:02:46來源:大公报

  在最近舉辦的一場有關推行環保教育的校長論壇上,香港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感慨本港學生近年選修傳統理科的意願下降,直指推動理科教育的普及是一項社會責任。筆者腦海中不由得浮想聯翩,一個接受理科教育、熱衷推廣科普的理科生群體第一時間映入眼簾。

  話說從頭,三年多前,在科大開往彩虹的小巴上,Inscie科普社交媒體平台的概念宣告誕生。由最初的兩位始創人,到現時的七人行,一班不同年份及學科的香港科技大學理科生自組團隊,從單純滿足自我創作慾望出發,轉向為大眾免費介紹「貼地」的科普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生活現象,同時理性探討社會議題以期破解迷思,試圖喚起大眾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慾,從而帶動科普風氣,實現全民科普。

  正是這樣一群懷抱科普夢想的理科生,以社交媒體為平台,以「隱形」微科學為對象,攜手建立起既有趣又有料的科普管道,將日常生活的細節、香港周遭的事物與科學技術相串連,平衡知識性和易讀性,深入淺出進行大眾傳播,令枯燥沉悶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鮮活。他們以科普新玩法證明:科學並非只在課本或實驗室出現,還存在於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無論是蓮香居水滾茶靚的奧秘,蘭桂坊一飲面紅的答案,海味街港產鹹魚的民間智慧,竹昇麵由一碌竹壓出麵食的製作工藝,還是廟街霓虹的文化指標,竹篙灣隔離營的病毒醫學,黃大仙香火鼎盛下潛伏的致病風險,鵝頸橋驚蟄打小人的昆蟲故事,甚至是叮叮電車與特斯拉的家族遺傳,屯門公路「拓海彎」的炒車謎團,新光戲院的粵劇表演,陳卓賢的流行歌曲,其實都不乏科學知識蘊藏其中。

  去年,Inscie以新晉作家身份出版《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圖文並茂的內容編排,紙本文字與電子視頻的搭配模式,令讀者邂逅不一樣的科普香港。全書包括香港歷史文化與傳統習俗、名勝景點與地標建築、未來發展計劃與熱點議題等,以三十一個「點」串聯起昨日港史、今日港事與明日港建的「線」。在「昨日香港」部分,以科學原理解構南豐紗廠紗線編織、城門水塘白千層「甩皮」、西貢鹽田梓人與鹽關係、大澳棚屋百載不朽之木、香港仔避風塘漁業機械化與海洋保育等科學現象;在「今日香港」部分,以科學精神解析科大校園四大景點、理大紅磚工藝與生態、米埔濕地經濟效益、港交所綠色金融、跑馬地馬場博彩機率學與賽駒危機等科學命題;在「明日香港」部分,以科學態度解碼鰂魚涌「怪獸大廈」熱島效應、大帽山郊野公園自然與人的共融體驗、西九M+本地文創藝術的科技賦能、香港科學園科研育才的未來路線圖等科學議題。

  讀畢全書,不難發現,科學其實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是否具備探究科學的精神與態度。作為科普教育催化劑的科普,既源於生活,也訴諸生活,可謂與生活息息相關。或許,在生活中欣賞科學之美並享受科普之樂,將原本高深莫測、遙不可及的科學變得平易近人、觸手可及,這才是科普應該有的模樣。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