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電影《指環王》改編自英國作家托爾金同名小說。\劇照
生活中,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如同英國著名作家戴安娜.韋恩.瓊斯(DWJ)的經歷,聽起來充滿奇幻。
一九七七年,她完成了一本兒童小說,並將定稿的手稿寄給了出版商,但一位編輯要求她作進一步修改。但她無意這樣做,於是拿了手稿副本,將其中一些頁面剪成幾部分,然後用完全相同的段落以相同的順序,又將它們重新黏貼在一起,看起來好像這本書已被大幅修改過。她把手稿寄回出版商,結果對方表示,這本書現在已經很完美了。此書就叫《魅力人生》,是有史以來最詼諧、最尖銳的兒童奇幻作品之一。
當然,這也應歸結為瓊斯性格的特立獨行。比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她開始寫作時,兒童讀物中有一條絕對的規則,即「好」的成年人不應該受到質疑或批評,但她的書中卻充斥了家長式的、虛榮、任性或完全錯誤的成年人,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膽之舉。可這絕非她一時的心血來潮,作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長大的孩子,她對成年人完美的觀念持懷疑態度,在她的世界裏,成年人有時表現得非常友善,但他們從來都不是絕對正確的。就像一九九六年她寫信給英國專注童書研究的學者黛博拉.卡普蘭時所說:「我本來就是想廢除這條規則的。」同行們也這樣形容瓊斯:她如此之獨特,你可以在十英里外的逆風中聽到她的聲音。
實際上,不走尋常路的作家不止瓊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當瓊斯還是牛津大學英語系本科學生的時候,她常去聽一位講師的課,那人便是英國知名作家C.S.路易斯(C S Lewis),他以經典兒童文學《納尼亞傳奇》而聞名於世。此外他還有另一個稱號──思想魔術師,即能讓「最乏味的話題變得絕對閃耀」,他常在學院的大廳裏發表演講,過道裏被聽眾擠得水洩不通,即使是大清早也是如此。
同樣在牛津大學任教、寫下史詩級文學作品《指環王》(又譯《魔戒》)的英國作家托爾金(JRR Tolkien),性格則大相徑庭,他似乎不在意自己有多少聽眾。「儘管屋裏擠滿了人,他背對着聽眾咕噥着說話。你聽不到他講課,他努力不讓你聽到。因為他想離開並完成《指環王》的寫作,所以他的講堂是最小的。」據聽過課的瓊斯回憶,托爾金講話時,表面上是在談論一個情節是什麼樣的,以及它如何演變成其他情節,實際上是在構思《指環王》,「我發現這非常有趣,就和另一個人一周又一周地勤奮地去聽課。其實如果我們都不來的話,他本可以只做一次演講,便能獲得一個學期的報酬。如今他被迫繼續思考情節的演變,而我聽到的內容很令人着迷。」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瓊斯憑藉一己之力,推遲了《指環王》這本有史以來最暢銷書之一的寫作進度。
儘管上述作家行事風格迥異,但他們卻有一個共通點,均是奇幻小說家和想像世界的大師。拿瓊斯來說,她在自傳筆記《關於作者的事》中寫道:「我突然意識到,我必須寫奇幻小說,因為我無法相信大多數人對正常生活的看法。」從她的第一本兒童讀物《威爾金斯的牙齒》開始,半個世紀以來撰寫的大量魔幻故事,吸引了無數青少年。其中講述魔法師哈爾的小說《魔幻城堡》,二○○四年被日本漫畫家宮崎駿改編後,拍成了動漫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收穫了大批影迷,據說很多女生都把巫師哈爾視為她們的初戀。《道爾馬克四重奏》改編自被仙女偷走的塔姆林的蘇格蘭民謠,在寫作形式上是對作家TS艾略特四重奏的模仿。《奎師塔門西的眾世界》系列則由六本小說和一本故事書組成,講述了一位九命魔法師控制着許多已知世界的魔法,故事中有一座神奇的城堡,孩子們在那裏學習他們的魔法力量,這可遠早於J.K.羅琳筆下《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
如果把視角放得更廣,會發現從路易斯和托爾金到瓊斯和蘇珊.庫珀,再到艾倫.加納、J.K.羅琳和菲利普.普爾曼等等,我們會列出一長串名單。是什麼造就了英國如此多奇幻小說家?用新晉奇幻作家凱瑟琳.倫德爾的話說,寒風凜冽,冬季黑暗,充滿神話、新石器時代的巨石陣和古老的林地,讓不列顛群島一直對奇幻事物抱有忠誠。比如神學者蒙茅斯的傑弗里在十二世紀提出梅林的預言;斯賓塞在十六世紀召喚出了仙后等,英國現代奇幻小說的偉大作家們,有一千多年的故事講述經驗可供借鑒。
倫德爾在新出版的奇幻三部曲第一部《不可能的生物》中,便展現了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該書以隱藏在北大西洋的一群迷人島嶼為背景,那裏所有幾乎被遺忘的神話生物都仍然存活着,像是龍馬(中國和巴比倫神話中的有鱗翼馬),蘇格蘭拉維蘭(一種永遠憤怒的有毒鼩鼱),卡卡丹(一種紫黑色的食人獨角獸),克魯德(一種長着火焰耳朵和令人厭惡的胃口的狗)等等。
正如倫德爾所言,奇幻小說是一門在閱讀中豐富、在創作中艱苦的藝術。在寫微型龍、飛行外套和獅鷲的時候,也為孩子們提供了一種思考和珍惜自己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