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大公報》創刊一百二十周年,其實在天津《大公報》誕生的同年,即清朝光緒二十八年,還有一份同樣以「開風氣,牖民智」為宗旨的綜合性半月刊雜誌問世,那便是在日本橫濱出版的《新民叢報》。多位革命先軀均表示過自己是受《新民叢報》的啟發,繼而作出不懈奮鬥,書寫中國的新歷史。而《新民叢報》的創辦人和主筆就是享負盛名的國學大師梁啟超。適逢今年乃梁氏誕辰一百五十周年,重溫這位言論界驕子在清末民初叱咤風雲的事跡對我輩修身治學大有裨益。
甲午戰爭後,憂國憂民的梁啟超籌劃公車上書,投入維新運動,組強學會,辦《時務報》,任教時務學堂,參與營建京師大學堂,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邁向現代化,這都是其在政治上的貢獻。
文學是梁啟超的強項,他曾宣揚「詩界革命」,發明新民體(也叫新文體或報章體),開白話文運動先河,並創作了眾多擲地有聲的作品,例如:《最苦與最樂》《說希望》《少年中國說》《敬業與樂業》《呵旁觀者文》……全部都振聾發聵。
梁氏又帶來新史學,發表《中國史敘論》《新史學》和《中國歷史研究法》,大力抨擊舊史學的「四弊二病」,直言:「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成為中國新史學的奠基者。
梁啟超開風氣之先,一九○二年推出了震古鑠今的《新民說》——「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另著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和《清代學術概論》等等,用常帶情感的筆鋒,啟蒙同胞思想,喚醒國民的愛國心。
梁氏更是一名教育家,長期春風化雨,從長沙時務學堂到北京清華園,桃李滿門,栽培了張君勱、張東蓀、徐志摩、蔡鍔、蔣伯器、范源濂等英傑。
梁啟超出類拔萃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們在欣賞他的大學問之餘,也應仿效其高尚品德。一九一五年九月袁世凱推行帝制,特派心腹夏壽田帶着二十萬元赴天津賄賂梁氏,望能以重金換取梁承諾不發表「討袁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但梁斬釘截鐵地拒絕袁的收買,旋即把《異哉》公告天下。
一九二七年三月,康有為七十大壽,師徒倆雖因宣統復辟一事而劃清界線,不過梁氏謹守「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始終顧念師恩,將一些抬舉康老師的壽聯與壽文送給對方。
梁氏晚年雖被協和醫院的醫生割錯腎臟,但為免國民對西醫和科學失去信心,遂決定低調處理,不向院方追究醫療責任。
梁啟超超前啟後,才德兼備,可謂中國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