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北京九門皇城還都在,城外有一道特別風景線,緊貼着北京城,有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葦子坑,老北京人也叫它「窰坑」。不知道從哪年哪月,「窰坑」裏積滿了水,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碧水漣漪的池塘湖泊;又不知道從哪年哪月,「窰坑」四周生長出一片又一片,望也望不到邊的蘆葦。蘆葦也長得格外茂盛,一直長到南下亮馬橋、麥子店,東到六里屯、八里莊,那蘆葦才叫無邊無際,鋪天蓋地。因為緊挨着全國農業展覽館,這片窰坑就被稱為「農展館後湖」,從農展館後湖一直到通州,大小窰坑幾乎隨處可見。
夏天,蘆葦長得比人都高,風吹過此起彼伏,甚是壯觀;涼風從水面掠過,好不清爽。水鳥也多,呼朋引伴,擦着蘆葦飛過的白鷺,會得意地發出長鳴。真有一派江南水鄉的韻味。朔風一起,西伯利亞的寒流一來,窰坑又凍得像一面面水晶鏡,那一坑一塘的蘆花,雪白雪白的,大雪紛飛下的葦子坑,別有一番風情。
北京城四郊建的帶湖帶水的公園,幾乎都是依靠當年殘存下來的葦子坑建的,像朝陽公園、團結湖公園等。葦子坑也有熱鬧的時候,每年端午節前半個月,北京城裏的人都會三五成群地跑到葦子坑來劈糉葉,人多的時候,就像趕海放羊。被剝了葦葉的葦子,孤零零地直直地杵在那,顯得異常可憐。但沒用幾天,再去葦子坑看時,又綠綠葱葱,亭亭玉立。葦子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一九六三年八月,北京那場大雨鋪天蓋地地下了起來,彷彿在一夜之間,葦子坑坑坑都溢出水來,宿舍樓的一樓都淹了,樓道裏堵滿了沙袋,人們被集中到四樓,站在樓頂向葦子坑方向一看,竟然如觀海,一望無際的大水,浩浩蕩蕩,兩米多高的蘆葦,高的地方能露出水面一片綠芽芽,像剛返青的冬小麥,那真是「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蘆葦不怕水,但那年大水過後,蘆葦都倒伏着,窰坑的水都是渾的,一年也沒緩過來。
葦子坑是我們這幫中小學生的樂園,暑假幾乎天天泡在葦子坑裏,天天游泳,又玩又鬧。有人游泳時曾看見大如雨傘的老鱉,在蘆葦蕩裏不緊不慢地游着。
到了冬天,葦子坑也有無窮的樂趣。結了冰的葦子坑是個歡樂的世界。做冰車、冰鞋是當務之急。冰車就是在一塊釘起來的木板下面裝上兩根鋼筋,再找兩根鋼筋作撐子,坐在上面,使勁一撐,冰車就在冰上飛快地滑起來,互相追逐,互相打鬧,玩到天黑都不願回家。如果誰背出一雙「黑龍」牌的冰鞋,立即就有人排上隊,一個人滑累了,第二個人上,一直滑倒天黑也捨不得撤;鞋主回家,冰鞋不能帶走,滑夜場,那年月的冬天月光格外好,亮得跟黎明時的太陽一樣,接班滑夜場的往往一直滑到半夜。葦子坑前也常常掐架,有時候從水裏打到岸上,從岸上又打到蘆葦蕩裏。但「武器」越多,越打不起來,互相鎮着,各佔一個窰坑,各玩各的。
漸漸地風涼水冷了,蘆葦葉飄黃了,變脆了;蘆花飄白了,飛絮了,葦子坑又沉寂了。清清的水面凝結成銀光閃閃的冰鏡,我們也要去山西農村插隊了,那些日子苦悶得很,幾個要去山西插隊的同學不知不覺就來到農展館後湖,偌大的冰面上一個人也沒有,冷冷清清,天寒地凍,寒風把枯黃的蘆葦攔腰吹倒,一股股小旋風把焦黃的葦子葉捲到半天空。不知誰說了一句,山西有葦子坑嗎?引來一陣長長的沉默。看着這片葦子坑,它們曾經給了我們多少歡樂,也曾經給了我們多少生活和知識。站久了,一股股冷空氣從腳下升起,我們緩緩地向岸邊走去,相約等插隊回來,再來葦子坑游泳,再來葦子坑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