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媒體的多樣化,我有幸接觸了更多演員,不像以前只能靠收音機、電視機聽名家的戲,如此,便發現有好多不知名的演員,比一些名家更優秀。
最近看《四郎探母》,有位青年演員,扮演楊四郎的原配妻子,這是個小角色。始料不及的是,演員剛開口,麥克風就出了故障,音響效果驟變,這雖不是她的責任,但倒好聲依然四起。可貴的是,在無麥克風的情況下,這位演員沉着應對,竟用肉嗓子把那幾句唱了下來,偌大的劇場,連後排都聽得真切,於是頃刻反轉,掌聲雷動。
觀眾驚嘆,真是一副好嗓子,而且宗的是頗有難度的尚派,竟因此發現了一位好角。事後才知道,她只是一位二路演員,在團裏無地位,在社會無名氣,難怪名字生疏呢。
前幾年,有位八旬的老伶人,亮相電視台重陽晚會,一開口即滿堂彩。大多數戲迷,對她的名字卻聞所未聞,誰能想到,她竟是荀慧生先生的親傳弟子?只是二十多年前即已退休,因為上電視,耄耋之年引起了關注。我禁不住與當前活躍的演員比較,發現她水平遠在其上。那個節目,請的並非都是名角,主要是看重的年齡,或許高齡老人唱戲,本就是個噱頭吧。所以,有許多聲名顯赫的老藝術家,因為年邁,唱得力不從心,而這位不太知名的,卻仍舊那麼好。
可惜沒幾年,老人就去世了。晚年曇花一現,「再次」消失在觀眾視野。
因為她,我注意到她有位徒弟,在市劇團,因為這幾年常陪老人出鏡,引起我的注意。看了她幾齣戲,簡直驚艷──頗得荀派精髓,而且扮相好,據說人也不錯。這麼好的演員,為什麼就沒火呢?以後,我得「追」她,多看她的戲。可是沒多久,就聽說她退休了,五十五歲,正是搞戲曲的黃金年齡,卻按規定退休了。就是說,以後不可能在劇場或網上看她的戲了。實際上,卻有比她年齡大,藝術水平遠遜於她的演員,依舊活躍在舞台──或是給劇團撐門面,或是經常受邀演出──只因名氣大。
音樂人李健在訪談中說:「音樂沒有標準,也不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你說你唱得好、長得好、你有才,你就是不行,很多人一無是處,但聲名顯赫。」真是一語中的。雖然說的是音樂圈,但哪個圈子不是如此呢?比如現在的各種文學評獎,經常會引發爭議甚至詬病。的確,有人拿獎拿到手軟,但看他的作品,也不過如此。其實也沒什麼好疑惑的,我有位作家朋友做過某個文學獎的評委,對那屆獲獎作品,我提出質疑,他坦言:「是要讓這個人獲獎,而不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