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小時候,我帶他去旅遊,他指着菜譜上的「辣炒田雞」問,什麼是田雞?我說跟青蛙差不多,他說我想吃。我看了看菜價,說,益蟲不能吃。兒子失望地說好吧,可嘴上卻嘟囔,不能吃怎麼還做成了菜,不知道是啥味。我假裝沒聽見。其實,我是捨不得花錢。多年後偶爾想起,暗笑自己摳門,省下的幾十元錢,對以後的生活並沒起多大作用,但卻給兒子留下了遺憾。
端午,兒子回家,我準備了一桌好菜,他吃得津津有味,就聽他對兒媳小聲嘀咕,就是沒吃過田雞,小時候差點就吃成了。我聽了,心就一動──那件事,他還記得,該不會是埋怨我吧?或許,他只是隨口一說,他怎麼會為一道菜記恨他的父親呢?可作為父親,就不那麼想了──我心裏起了小波瀾。如果現在有這道菜,我肯定捨得給他買,但是,它不會是二十年前那盤了──從父愛的角度看,這個遺憾是無法彌補的。
我和父親之間,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中學畢業我就輟學了,理由很簡單,懶得讀了。當時,最怕的是父親不同意。但他只是問了幾句我的想法,就默許了。如果他堅決反對,會怎麼樣呢?雖然,我以後的人生並沒受到學歷影響,但沒上過大學,終歸成了我這輩子的遺憾。
父親可能想不到,多年後,我會就這個問題正面問他,那時候,您怎麼就沒阻止我輟學呢?父親愣住了,表情瞬間凝重,然後,他認真而膽怯地回答了我的問題。他說,那年代,全村也沒出過一個大學生啊?早晚都得回家務農,所以……接着,他似乎發覺了更嚴重的問題,你現在……過得不好嗎?顯然,我的問話不僅讓他心生愧疚,並且產生了更現實的困惑。
其實,就和兒子說那道菜一樣,我也只是隨口一問,於是,就像兒子的話在我心裏泛起波瀾,我的問話也給父親造成了精神壓力。父親默許我輟學,有特殊的時代背景,也有認知的局限性,我捨不得花錢,也是基於現實考慮,量力而行。我們都沒有錯。但不可否認,我們的做法,在不同程度給子女造成了缺憾,因而,就總感覺自己做錯了什麼。
雖然兒子不會為一道菜耿耿於懷,我也不會把自己的人生責任推給父親,然而,在父親的位置上站着的人,可不會這麼輕易諒解自己,那畢竟──是父愛的瑕疵,而且是無法彌補的瑕疵。時過境遷,很多事都會變得微不足道,甚至了無痕跡,但父愛永遠有不能承受之重──哪個做父母的不想給子女以完美的愛,哪怕一件小事不妥,就會有沒完沒了的糾結,一輩子,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