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福州鼓山湧泉寺一景。\資料圖片
每逢夏季,在忙碌之餘,應福州鼓山湧泉寺普法方丈之邀,上山與他一起品茶。在鼓山品茗的最佳之所,當屬方丈室的閣樓。在溫暖的午後,避開都市的喧囂,從閣樓外望,綠色松濤隨風搖曳。微風拂面,方丈擺上精緻古樸的茶具,在神秘的茶香裏,在清幽與恬靜中收拾心情。潤滑如氣的茶湯,帶來安享心怡之寧靜,世間萬物皆化為清茶一杯。
在方丈室的庭院內種有三棵鐵樹,相傳已有千年歷史,被稱為「湧泉寺三鐵」。據說其中一棵為閩王王審知所種,另一株為開山祖師神宴法師手植。三棵鐵樹,一雄兩雌,雄花小似狐尾,雌花大如黃繡球,近來年年開花,可謂奇觀也。鐵樹的雌花特別漂亮,在滿樹綠油油的莖葉之間,聳立着一座黃色的「寶塔」,細看像繡球,開着球狀花,花瓣則像雞爪般張開。
喝茶之前,方丈喜歡先打個太極。看他練的太極:有開有合,蓄發相宜,開合相寓;有捲有放,捲放相接,環環相扣;忽引忽進,有升有沉,升沉皆有螺旋。法師的太極,從容不迫,神態自如,情緒飄逸,外方內圓,行拳如波濤滾滾,太極勁力如湧泉般地噴湧而出,看得我如痴如醉。
打畢太極,方丈用鼓山泉水泡了一泡鼓山產的半岩茶。此茶產於鼓山,已有千年歷史。據清代的《榕城考古略》記載:「相傳閩王創寺時,人有罪,謫居於此,使之種茶。」長期以來,茶園由湧泉寺僧人管理。據方丈說,因為湧泉寺的僧人被派往武夷山的寺廟,帶去了茶種。武夷山天山觀的「大紅袍」,早年就是引種自湧泉寺廨院天心寺的半岩茶。半岩茶因產量不多,過去常作為貢品,或為高官顯貴享用。此茶生在鼓山岩層或樹蔭之中,少有陽光直接照射,純為天然雨露滋潤而成,故味清色淡而芳香宜人。
方丈端出一杯半岩茶,絢麗的玫瑰色,透亮而明靜。聞一聞杯蓋上盤附的多層次茶香,半岩茶的特點就是香,「岩韻」飄逸,迴香繞鼻。品味茶湯,湯色清艷,香醇濃郁,半岩山茶的岩韻裹着一層花蜜般的纏綿,回甘持久,岩韻醇美。口腔中的舒適感是正岩的香氣,岩骨花香在口鼻間流淌。茶湯爽口透香,其口感就是幾個字:醇、甘、鮮、滑、爽。
在鼓山品茶,文氣十足。我們在登山觀景、品茗芬香的同時,還可循着山路尋覓文人墨客的足跡,品讀鼓山的歷史故事,欣賞摩崖的文化積澱,與先賢雅士來一場心靈對話。靈源洞四周的懸崖峭壁上,刻滿了自宋以來的歷代題詠,薈萃篆、隸、行、草、楷各體書法。僅宋刻就有蔡襄、李綱、趙汝愚、朱熹等人的書法真跡。如蔡襄手書:「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君謨,慶曆丙戌孟秋八日遊靈源洞。」朱熹在靈源洞蹴鰲橋下書有「壽」字大幅榜書,在鼓山頂峰還有「天風海濤」的大字題刻。
在鼓山摩崖題刻中,我對登山道旁清人林秉淳的題刻「眼底浮雲」,印象頗深。這段題刻,無論隸、楷,都很漂亮,但筆者卻查不出林某人的來歷,這倒是與這筆「浮雲」挺般配的。還有鼓山湧泉寺住持卧雲禪師的題刻「靜氣養神」。這段題刻曰「卧雲口書」,指的是當年禪師把毛筆的筆桿弄短,銜在口中寫的字。卧雲雖是用口寫字,但是他的行書走勢仍是橫正豎直,可見此僧之高正。
沸水沖入,茶香自杯底蕩漾而起。不覺間,我與普法法師的首次鼓山品茶已過去了三十年。鼓山是福州山水與茶文化的典型代表。翠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牽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他們以山石為紙,鑿錘為筆,在天地間姿意揮灑詩情畫意,給後人留下了一批富有藝術價值的摩崖石刻。
登鼓山品茶,不僅品一杯茶,還可品一座山、一脈情、一縷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