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班貝格交響樂團。\香港藝術節供圖,Andreas Herzau攝
疫後復常,傳奇的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終於可以親臨香港演出。在三月十八及十九日的兩場音樂會上,樂團樂手將在捷克指揮家胡薩(Jakub Hr ša)的帶領下,演出布拉姆斯和德弗扎克的知名交響曲,以及二十世紀先鋒藝術家利蓋蒂的實驗之作《交響詩》。上、下半場各演一部厚重交響曲的節目編排,可見樂團的實力,也足以讓包括我在內的不少樂迷直呼過癮。
班貝格交響樂團在古典音樂圈內不乏名氣,其過往歷史,卻較少為大眾了解。創立於一九四六年的樂團,儘管以其所在的德國城市班貝格命名,淵源卻與波西米亞不無關聯。在介紹樂團歷史的紀錄短片《尋找波西米亞之聲》中,年長團員憶述,二戰後捷克總統貝奈斯頒布驅逐日耳曼民族的法令,將三百多萬德語區居民盡數驅離捷克領土,而布拉格新德意志劇院以及布拉格德意志愛樂樂團的流亡音樂家們,艱難求生,最終在鄰近捷克邊界的、人口不足八萬的德國巴伐利亞州小城班貝格,找到棲身之處。
身處他鄉,仍有幸以音樂為生,這群音樂家成立了新的交響樂團,繼承並傳揚波西米亞文化,並以詮釋猶太裔作曲家馬勒(出生於波西米亞德語區、曾擔任布拉格新德意志劇院指揮)、莫扎特(當年在維也納發展並不順利時,曾將布拉格樂迷奉為知己)以及捷克民族樂派作曲家德弗扎克等偉大音樂家的作品著稱。他們一方面承傳德奧古典樂派傳統,另外也不忘將溫暖注入憂鬱暗色的波西米亞式樂音,以其獨特的厚重圓潤的方式,呈現出來。樂團初創時的辛苦遭際,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後來的樂手們,應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機會,與當下、與日常建構關聯,耐心講述歷史與音樂的故事。
傳奇指揮凱伯特曾擔任樂團指揮長達三十六年,其後更有布隆斯泰德、傑利畢達克和艾森巴赫等著名指揮與樂團合作無間,不斷夯實班貝格交響樂團在歐洲乃至世界樂壇的名氣。此外,樂團還有另一特色:熱衷巡演。每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音樂廳中亮相,據說七十多年來曾到訪五百多座城市舉辦七千多場音樂會,可謂一直在路上。自由與遠行,是波西米亞精神的內核,但不論漂遊何處,不論與其他文化怎樣融合共生,這群看似隨性自在的藝術家,每每會在內心深處,為故鄉,為音樂與靈感起源的地方,留一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