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寫《史記》忍辱負重,嘔心瀝血,四十六歲完成《史記》最後一篇「匈奴列傳」。《史記》,記載了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前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魯迅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如何使《史記》流傳於世,司馬遷費盡心血,他了解漢武帝的為人,更深知此書必然惹來另一場「殺身之禍」;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因為漢武帝的迫害被生生氣死。公元前一四○年至一一○年,司馬談擔任太史令,但漢武帝赴泰山封禪時,有意不讓司馬談去,這本是太史令分內的大事。司馬談倍感恥辱,由此「發憤且卒」,臨死前,「執遷手泣」仍然嚥不下這口氣,直死沒閉眼。但要公開發行,又不能不報漢武帝,「撫長劍兮玉珥。」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司馬遷決定將這套五十二萬多字的《史記》讓女兒再抄寫一份,他將女兒抄寫的這份「副本」留在長安,適時呈報漢武帝審查,而將其原稿秘密送往女兒的婆家珍藏。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稱之為「藏之名山」,就是華山腳下。果然不出司馬遷的預料,進呈給漢武帝的《史記》副本如泥牛入海,再無音訊,無人知其下落。司馬遷苦苦等待,終於沒能等到《史記》見天日的那一天,在終身遺憾之中,至死難閉雙眼。
真正使《史記》名傳青史、流芳百世的是司馬遷的外孫子楊惲。沒有楊惲後人就可能沒有人知道《史記》。
楊惲自幼聰慧好學,天賦極好,跟隨母親熟讀外公的《史記》,讀的是司馬遷的原稿。有說這孩能整章整章地背誦其中的文章,常常令其母驚訝。其母即司馬英,常常與其次子楊惲談論《史記》中記載的人和事,有時竟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如何讓天下人都能看到《史記》?也是母子二人常常探討的大事。天不滅《史記》,蒼天有眼,司馬遷亡靈不遠,誰又能想到蒼天神靈給《史記》的機會,竟然是一場告密,卻換來了《史記》如日東升,燦爛輝煌,讓子孫後代,代代享受雨露陽光。
公元前六六年,漢宣帝地節四年。霍氏六十年權傾朝野,甚至掌握皇帝的廢立。霍氏集團企圖陰謀推翻漢宣帝另立他人。但此事被楊惲探知,楊惲也深得霍氏家族的信任。楊惲深明大義,隨即密報侍中金安上,金安上乃漢宣帝最信任的近臣,金安上立即密報漢宣帝,漢宣帝採取果斷措施,一舉粉碎霍氏集團,把霍氏家族滅族。漢宣帝沒有像劉賀那樣僅僅當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攆下皇帝寶座,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楊惲的告密。楊惲被封為平通侯,食邑博陽。誰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正因為楊惲得到漢宣帝的信任與重用,又被加封為中郎將,掌握兵權;即掌握「筆桿子」,又掌握「槍桿子」。楊惲不忘初心,牢記《史記》,他終於有機會完成外祖父和母親的殷殷切望,直接上書漢宣帝,《史記》終於日出東方,東方既白。而此時司馬遷已過世二十餘年矣,至此司馬遷先生可瞑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