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HK人與事/粉嶺的雜陳片羽\鄺凱迎

時間:2022-11-28 04:24:46來源:大公报

  圖:粉嶺火車站舊照。\資料圖片

  粉嶺是新界北今天的新市鎮,背後有不少香港開埠以來的歷史片羽。粉嶺名字由來是當地一山嶺下村莊的石壁土質雪白如粉,村民向之祈福甚靈驗,故稱該山為靈山、該地為粉嶺。

  早年的粉嶺是新界地區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粉嶺火車站在一九一○年啟用,是九廣鐵路與沙田、旺角火車站同列最早的車站,最為特別的是有另一條火車支線起點自沙頭角,終點為粉嶺,粉嶺從而成為南北向及東向的交通重鎮,這條支線建於一九一二年,但與九廣鐵路寬度路軌不同,於一九二八年停駛。

  粉嶺與上水一帶古稱雙魚市,兩區分別各有鄉民商業活動的墟市;清朝嘉慶年間的《新安縣志》分別有紀錄指粉嶺為粉壁嶺及上水石湖為天崗墟。戰後兩地鄉民因農貿爭議而各自運作,天崗墟及後改稱石湖墟市因經歷兩次大火幾乎夷為平地,加上粉嶺龍躍頭附近駐軍的日常採購活動,令粉壁嶺墟市成為該區較為突出的市集,及後在一九五一年建墟,名為聯和墟,其含義是「聯桑梓,和里仁」。

  粉嶺的龍躍頭新圍附近平原,自一九二○年開始設有一個英軍的軍營,軍旅主管及一些外籍人士仿效英國本土文化模式,策騎馬匹進行狩獵活動;在一九二五年更在軍營旁建成馬場,進行賽馬平地賽及障礙賽事,是繼跑馬地馬場另一個開放與公眾博彩的賽馬活動,不少九龍及沙田大埔居民經粉嶺的鐵路交通樞紐,到這個新圍軍地馬場參觀及參與賽事,其活動在日軍侵佔香港就停辦。

  粉嶺不少鄉民在日軍佔領期間加入東江縱隊,抵抗日軍。

  聯和墟因附近有新圍軍營,華洋雜處令墟場生態有所變化,這裏初時有定期的墟期,買賣農產、山貨及傳統生活用品滿足鄉民所需,亦發展洋人消遣的商業活動,包括供應扒類肉食為主的英式餐廳、酒吧、舞廳及夜總會,及後取代英籍軍人尼泊爾籍啹喀兵的衣履日用品百貨店等。這裏的市集墟場別具特色。

  粉嶺聯和墟設置兩年後,新界北第一家電影院落戶墟市旁,名為聯和戲院,是一家沒有上蓋的露天戲院,只供晚上播映,除播放電影,傳統節日亦有舞台歌藝演出;到了一九五九年改建加上蓋易名為粉嶺戲院,由日後曾買入麗的電視及後改名為亞洲電視股權的邱德根投資及經營,這家戲院為粉嶺、上水的鄉民、英籍警察及尼泊爾籍軍人在不同時段提供不同片類,滿足他們各自需要;也因為戲院的出現,帶旺了附近的食肆,不少排檔在戲院散場時繼續營業,成為唯一不單是農貿交易夜市的墟所。

  戰後政府鼓勵發展農牧,舉辦一年一度的農展會獎勵及提升農業、畜牧業水平,首屆大型的展覽活動於一九五三年在粉嶺火車站近鄰地區舉辦,不少改良產品獲獎金,之後移師至錦田石崗舉行。值得一提是稱為「鶴藪白」的白菜,就是粉嶺西北的鶴藪村鄉民研發生產的,其特徵是葉深綠帶皺,糖分多,烹煮後清甜嫩滑,草青味較少,有傳是以上海塔菜與黑葉白菜雜交的品種但未獲證實,這「鶴藪白」曾經一度失傳,近年重現農貿市場。

  在這華洋交雜消遣商貿的聯和墟一溪之隔,幾位極具商業頭腦的商人向鄉民收購了大批農地,發展該地成為花園別墅區,冠名為安樂村,迎合三四十年代逃避戰亂的內地文人、尋求清修的道侶、本港商賈周末休憩及保育慈善團體等的需要,各具風格的名園因而紛紛出現。

  不少扶幼、培育、改良畜牧及文化等服務的人士或機構當年設址這裏;由宋家三姊妹、何香凝及李德全(馮玉祥夫人)等成立的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廣東分會於一九三八年在港設立保育院,接收因戰亂逃港難童,先於荃灣芙蓉山後轉至這村的「安樂祠」,及後成立青年農藝院,供百多名戰時難民青年寄宿,學習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因戰亂令廣州淪陷,該村發展商馮鏡湖在他的「鏡湖別墅」照顧棄嬰。

  一位本地建築商余若夔以其夫人陳瑞琛名字命名為「琛園」作為休憩之同時,其農科畢業的女婿專注發展科學灌溉方法的蔬果園區及其引進外地豬種與本地豬結合的新豬種牧園區,這種新豬種在農展會獲獎,其體形不但保留本土豬味,還改良了本地部分豬種;村內亦有教育感化的「瑞勝書屋」,曾向四十多位年輕人提供住宿,培育出不少作家、書法家及傳奇運動員,另香港大學教授兼歷史學家羅香林教授及朱倓夫婦亦從內地移居於安樂村124B段,以及「鏡湖別墅」也曾讓廣州復旦中學作臨時校舍。

  另該村發展商李瑞石開放建有亭台樓閣及荷花池的私人別墅「李園」作為當年電影拍攝的外景場地,一些粵語電影包括吳楚帆、張活游主演的《紫薇園的秋天》,由白燕、張瑛、黃曼梨及李月清演出的《狂人塔》,另張瑛、黃曼梨及黃楚山參與的《慈母心》等皆在此取景。這些製作已成為今天非常有價值的電影文化經典作品。

  面積超過百萬平方英尺的安樂村,與一溪之隔的聯和墟,生活狀態有如冰火兩重天,當時的人,感覺可能與我們不一樣。

  在六十年代末政府制定了安樂村工業區發展藍圖,經過二十年間的過程工業廠房漸漸取代花園別墅,原聯和墟只留下當年開市的牌匾,粉嶺的新市鎮規劃,人口從一九六一年到今天已有近十倍的增長,徹底改變了傳統濃縮下來的生活方式,時空交錯寄託了人們當年的認知和理想,今天作為新市鎮之粉嶺的狀態,多年後或又會成為雜陳片羽的記憶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