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龍鼓灘/屯門西發展規劃圖
政府公布龍鼓灘填海及屯門西地區發展規劃,計劃填海約190公頃,並改造約111公頃現有土地,提供合共301公頃新發展土地,以「產業導向」規劃,打造「智綠產業港」,主力發展綠色及新能源、先進建造業等四個具增長潛力的核心產業,目標2028年展開龍鼓灘填海,2029年產出首批用地。發展局預計,「智綠產業港」能創造約3.5萬個就業機會。
有智庫及有立法會議員歡迎政府以產業主導的規劃方向,相信能為當區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建議政府可考慮片區開發模式,善用市場力量加快發展。\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政府計劃在龍鼓灘及屯門西填海,並對屯門西地區重新規劃。發展局建議在龍鼓灘填海145公頃、在屯門西填海45公頃,連同現有的111公頃,項目合共可提供301公頃新發展用地,當中近六成用地將用作發展四個具有增長潛力的核心產業,包括綠色及新能源、先進建造業、循環經濟,以及現代物流業及內河碼頭,每個產業分別佔地約32至54公頃。
龍鼓灘將主力發展綠色/新能源、先進建造業,屯門西地區則發展循環經濟和現代物流業/內河碼頭,政府希望充分利用龍鼓灘/屯門西獨特地理優勢及便利的交通網絡,並採用現代化的園區式發展,為四大產業形成高效及高聯繫的群聚效應,與區內現有作業產生協同效應。
發展局提交立法會文件指出,綠色/新能源產業可考慮綠色及新能源的儲存和製造設施,如生物柴油、綠色甲醇、綠氨和液化氫等;先進建造業則包括本地先進建造技術的研發、測試、認證、生產及儲存,如設置「組裝合成」建築法、「機電裝備合成法」等;循環經濟產業則會協助本地綠色科技產業,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市場產品,例如聲學超材料產品等,將本地廢料升級再造成高價值產品。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龍鼓灘的填海面積約145公頃,較最初建議的填海方案減少三分之一,希望保留部分天然海岸線,填海範圍亦避開了龍鼓灘村對出的海面,減少對村民的影響。同時內河碼頭內港的填海面積會由40公頃輕微上調至約45公頃,以提供足夠的沿海地段供產業發展。
產業導向 不建住宅
發展局透露,早前曾考慮屯門西地區的規劃以住宅發展為主,經考慮持份者和業界意見後,當局認為應善用屯門西地區的地理優勢,提供更多空間以發展不同產業,同時認為若發展住宅,未必能與周圍的產業用途兼容,而產業發展可能產生的氣味、噪音、空氣質素等問題亦會影響民居。此外,在屯門西地區發展住宅的潛力亦受到機場高度限制所限,故認為該處應集中產業發展。
發展局建議將屯門公眾貨物裝卸區搬至屯門西填海區,藉此集中產業用地,並釋放屯門第16區約4公頃土地,作住宅、社區設施、休憩用地等與鄰近非工業地區具兼容性的用途。
發展局表示,對該區的發展及融資模式持開放態度,會觀察市場參與興趣,又指若市場態度審慎,政府會承擔填海工程。由於龍鼓灘及屯門西水體不深,相信填海工程不太難,整體造價不會太高,預計公眾諮詢結束後再作估算。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表示,「智綠產業港」的定位及選址適切,與周邊土地用途協調,契合香港未來在新能源、先進建造業、綠色循環經濟及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需求,同時「智綠產業港」遠離屯門市中心,對大多數居民影響輕微,其選址充分利用海灣優勢,通過海路運輸原材料,顯著降低運輸成本。
議員倡採片區開發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向大公報表示,歡迎以產業主導規劃龍鼓灘/屯門西地區,避免過多人口會導致屯門區過於擠迫,並相信能為當區帶來大量就業機會。他認為在眾多產業發展規劃下,需要大量物流或交通支持,望能夠做好交通配套,同時希望除產業發展外,能預留少量空間增設部分康體用途和旅遊設施等,豐富區內其他設施。
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表示,本港建造業近年多了採用組裝合成法,而且越做越好,很需要一個交通便利、駁通海路陸路的建造業產業園。他建議政府可考慮片區開發模式,與私人產業界共同開發龍鼓灘/屯門西,善用市場力量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