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HK人與事/看怡和午炮有感\朱昌文

時間:2022-10-21 04:24:29來源:大公报

  日前中午三號風球高懸,應朋友之約到銅鑼灣吉列島的警官會所餐廳茶敘,同行朋友提議,提早一點時間出門,順道去看看怡和中午鳴炮的情景。我一聽不禁心動,馬上答應了。

  在銅鑼灣避風塘岸邊,有一座用鐵欄和石壁圍着的炮台,屬於怡和洋行所有,每日中午十二時鳴炮一響,故名為「怡和午炮」,這個傳統一直維持了一百多年之久,至今仍然持續,成為一個吸引外來遊客的特色景點。

  那天中午前我與友人從世界貿易中心的地底停車場隧道走出告士打道,就看到咫尺之外海邊那座大炮台,大炮兩旁還陳列了六尊較小的炮。炮台鐵欄外面周圍已聚攏了一些人站着等候,我與友人也急忙分別找個有利位置舉起手機準備拍攝。時間接近中午十二時,只見一位身穿整齊制服頭戴帽子的男士走上炮台,調校一下那尊大炮,把炮口瞄向天空,隨即退後走向一個座地鐘鈴,搖響四下,然後走回大炮後面,只見他手勢利落地一拍按鈕,「嘭」一聲轟然巨響,令我們震耳欲聾,在硝煙瀰漫中有一股氣浪夾雜着一些好像紙屑物迎面吹來,我急忙用手掩臉避開。最後,看到那位炮手再搖鐘四響,便結束了這個鳴炮儀式。

  整個鳴炮儀式雖然僅是短短幾分鐘,但卻震人心弦,令人印象深刻,並且萌生興趣想詳盡知道這個傳統儀式的由來。我想,今天許多人都說,作為愛國愛港的香港居民,有責任和義務向外特別是向年輕人說好中國故事和香港故事。要說好香港故事,熟悉香港的發展歷史、了解香港過去百多年來的滄桑變化,是十分必要的。而說故事也需要講究技巧和題材,當中選擇令人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引子」,效果會十分良好。例如,從怡和午炮的由來說到這家英國大商行過去對香港政經的重大影響,我認為是很具吸引力的故事題材。

  根據怡和提供的簡介資料和其他史籍記載,怡和午炮這一傳統由來已久,可追溯至香港開埠初期。午炮所在地即當年的東角,是香港第一幅公開拍賣的土地,於一八四一年由怡和洋行投得,用來興建貨倉,並建有貨運碼頭。為了對付海盜,怡和於該處建立一座炮台。它有另一用途是,每當有怡和大班抵港或離港時,例必鳴放禮炮歡迎及送行,以示敬意。

  直至一八五○年代某天,怡和洋行總經理羅拔.渣甸從英國來港,員工按例鳴放代表最高敬意的二十一響禮炮。想不到,此舉引起一名身在海面軍艦上的海軍高官的不滿,他認為怡和只是一家商行,沒有特權鳴放禮炮。怡和為了表示歉意,便於每天中午十二時鳴炮一響,作為報時之用,也作為一項「自我懲罰」。

  如是者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侵佔香港,期間,原有大炮不知所終。一九四五年後,英國海軍向怡和洋行送贈一尊可發射六磅重炮彈的大炮,使怡和午炮的傳統得以恢復。一九五九年,有附近居民投訴午炮炮聲過響,造成滋擾,怡和便減少炮彈的火藥,並於一九六○年改用三磅速射炮,一直延續至今。

  作為炮台業主的怡和洋行,曾是香港第一大英資集團和大地主,它的飛黃騰達歷史未必人人清楚知道。事情要從一八一七年說起,英國商人威廉.渣甸從東印度公司離職,做過多家公司,一八二五年與印度士堅拿公司在孟買合組渣甸士堅拿洋行,向中國出口印度鴉片,很快賺到第一桶金,成為重要貿易公司。一八三二年,威廉.渣甸與詹姆士.勿地臣在廣州創辦了渣甸洋行,亦即為怡和的前身。初期渣甸洋行主要從事鴉片和茶葉買賣。一八三九年林則徐禁煙,威廉.渣甸親自游說英國政府向清廷開戰。一八四二年,英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憑藉堅船利炮打敗清朝廷後佔領香港,渣甸洋行將總部遷到香港,並將中文名改為怡和洋行。更名後的怡和洋行,貿易貨品更多元化。到一八七二年放棄鴉片業務,開始涉足鐵路、銀行、機械等業務。今天的怡和是一家業務多元化的集團,組成集團的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一九八四年三月,正當中英兩國就香港主權回歸問題展開談判之時,怡和洋行宣布將母公司的註冊地點由香港改到百慕達。

  從上述怡和的簡略歷史,讓我們認識到,怡和這家英國商業巨無霸過去掠奪了中國人不知多麼龐大的財富,以及它的鴉片貿易殘害了不知多少中國人的生命,這些不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