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英倫漫話/夢醒時分\江 恆

時間:2021-11-18 04:28:00來源:大公报

  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令居家辦公成為常態,也引發歐美一股辭職潮。\資料圖片

  幾天前的傍晚,手機突然跳出一條語音留言,按下播放鍵,隨即傳來熟悉的聲音,「老兄別來無恙啊,方便時咱們通個話。」這是我一位認識多年在倫敦金融城工作的朋友,算起來我們已大半年沒有聯繫了。

  看一下時間,此時正是英國早上九點多,通常他都非常繁忙,今天竟有如此雅興,看來是比較清閒。我的猜測果然沒錯,通話之後才知道,他在幾個月前已從金融城辭去了工作,目前待在家裏成為自由職業者,這也意味着他不必再像過去那樣朝九晚五的上班了。更確切地講,他自從去年初倫敦因疫情爆發封城後,便再沒回過金融城辦公室,一直處於遙距工作狀態,如今他算是徹底解放了。用他的話說,經過一年多居家,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不想改變了。沒想到,他也成了「大辭職」(the Great Resignation)浪潮中的一員。

  說起「大辭職」,關注新聞的人對此應該並不陌生,這個由美國管理學教授安東尼.克魯茲發明創造的詞彙,幾乎一夜之間成為流行語,頻繁地出現在西方各大媒體之上。按一些分析人士的看法,克魯茲顯然借鑒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一詞,雖然說兩者在程度上不能相提並論,但都屬於有着時代特點的社會現象。按調查機構的統計,這場大疫情之下的「大辭職」浪潮可謂來勢迅猛,以美國為例,今年四月辭職人數接近四百萬人,突破了二○○○年有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在此之後的幾個月裏,辭職人數節節攀升,九月份的數字已達四百四十萬人,辭職率更是創紀錄的接近百分之三,也就是說差不多每個月都有以十萬計的人辭去工作。

  這股辭職潮也吹到大西洋彼岸的歐洲,英國是深受影響的國家之一。與美國的情況類似,英國的餐飲、零售、醫護和社工等行業也是辭職人數較多的領域,當然像醫護、零售等工作原本就因為脫歐而導致人員短缺,如今更是雪上加霜。但英國有個尤為突出的趨勢,即不少白領也成為辭職的主力軍,就像我那位在金融城工作的朋友,他們辭職的原因也很接近:習慣了居家工作,不大願意重返舊模式。英國民調機構的數據也支持這種結論,比如Momentive的統計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二的人表示,若僱主要求他們恢復全職工作並在辦公室坐足至少八小時,就寧願辭職。

  除了希望居家辦公而辭職者之外,其他人又是基於什麼原因辭去工作呢?按照管理學專家馬茲涅夫斯基的說法,參與「大辭職」的人大致可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那些在「水深火熱」與生存之間做出選擇的人,比如某些行業的僱員經常要忍受低薪和加班加點等較差待遇,如今疫情令工作環境更加惡劣,他們覺得再做下去將不堪重負,必須辭職來改變這種局面。又或者人們經歷了重大變故,包括自身在疫情中染疫或者目睹別人患病及死亡之後,開始反思和頓悟人生,他們因此改變生活態度,認為不能一切只圍繞工作,希望辭職後能夠尋找到生命的意義。

  另一類則是在好與更好之間做出選擇的人,比如英國政府在疫情期間持續發放保就業補貼計劃(furlough scheme),讓人不工作也有錢拿,加之環球「放水」的寬鬆政策,刺激股市和樓市齊升,受惠於此類財富效應,人們在考慮辭職時變得底氣十足,認為保持現有狀態才是他們想要的美好人生。還有那些高職位、高收入的經濟條件優越的群體,他們在疫情期間飽受居家的困擾,因而辭去大都市繁忙的工作,轉而回歸原始鄉間享受生活,就像英國熱門電視節目《尋找理想小鎮》(Escape to the Country)描述的那樣,欣賞麋鹿在薄霧籠罩的田野上奔跑,啄木鳥在樹叢中飛舞,靜靜傾聽晨露從葉尖滴落的聲音。

  英國《每日電訊報》專欄描繪了英國人憧憬新生活可能的模樣:有一棟又大又溫馨的莊園,室內最好是石板地面,壁爐是那種復古田園風,須有一隻憨態可掬的狗狗趴在前面吐着舌頭。莊園離城市越遠越好,附近還要有商店和可愛的小酒館。在一個漫長的午後,全家人愜意地烤着火,吃着新出爐的點心,喝着下午茶;或者一起散步,孩子們一路興奮地睜大眼睛,收集着他們這輩子都沒見過的甲蟲、鳥巢和野花……聽起來是不是很離地?但這就是許多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還需一提的是,在辭職潮中也有「躺平」族,如同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提到的「低欲望社會」的情形,他們以年輕人居多,既不想繼續工作,也無欲無求。這些人與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在英國流行的尼特族(NEET)極為相像,就是不工作、不接受教育和培訓(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終日無所事事,以一種近乎佛系的狀態存在。

  應當如何看待他們?《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艾肯沃爾德的話頗有啟示:「大辭職」不是人們不想再工作,而是越來越多的人漸漸意識到,在這個國家,美國夢已死。一同死去的,還有相信好好工作就能得到好的未來。英國又何嘗不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