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德國波茨坦高等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作者供圖
我要感謝我的朋友,一九八四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Carlo Rubbia。我邀請他於二○一一年七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訪問香港,在我主持的國際電機會議IC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作主旨演講。隨後,他邀請我到德國波茨坦的高等可持續發展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IASS)任高級研究員。該研究院是根據在波茨坦舉行的諾獎得主論壇的建議,由德國總理默克爾批准於二○一○年成立的。第一任執行院長是德國前環保部長、聯合國副秘書長(一九九八至二○○六)Klaus Töpfer,首任科學院長是Carlo Rubbia(二○一○至二○一五)。按照慣例,IASS高級研究員的聘期至少為一年。而我各項事務頗為繁重,時間上難以保證。但他很看重我,願意為我打破常規。他說:「對你來說,你可以隨時來,也可以隨時走。」該研究院坐落在風景優美的波茨坦深湖(Tiefer See)和明亮湖(Heiliger See)之間,行政樓前面不遠是深湖,從後樓研究院樓步行十幾分鐘就到明亮湖風景區。
於是,我從二○一二年直到二○一四年,每年暑期約兩個多月到波茨坦做研究。波茨坦在柏林的東邊,和柏林只一河之隔,地屬前東德版圖,這條河是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的分界線,也是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交換俘虜的地方,時至今日河上面的橋面上還刻有當時東德和西德的分界線。
研究院所在的城市波茨坦是二戰剛結束時,美國、英國、蘇聯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瓜分世界的地方。波茨坦會議是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七日到八月二日,美、英、蘇三國首腦杜魯門、邱吉爾(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八日以後是新任首相艾德禮)和斯大林舉行戰時第三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這次會議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大意義,並就戰後許多重大問題達成了協議,從而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格局。會址在明亮湖邊的塞西林宮,是波茨坦許多王宮中較小但是很秀麗的地方。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三年,德皇威廉二世為他的長子—威廉皇太子在波茨坦北部建造了一座仿英國鄉間別墅風格的宮殿,並以太子妃塞西林公主的名字命名,稱塞西林宮或稱塞西林霍夫宮。當時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工程停頓,直到一九一七年才建成,耗資約一百五十萬馬克。我在波茨坦IASS研究院附近散步時還看到當時斯大林、邱吉爾和杜魯門的住處,後者當地人稱之為小白宮。
Carlo Rubbia的助理Delia Salmieri告訴我,他們對我的到來很重視,和後勤部打了招呼,給我安排了最好的住宿,住在研究院的行政樓頂層套間。這是一座歷史建築,是普魯士王朝時期的總司令官邸,有很大的後花園,有好些古樹,像小森林。我的套間還有露台,周日時,坐在露台舒適的椅子上,觀賞古老的樹木和鮮艷的花草,品嘗德國紅酒,欣賞古典音樂,激發創新思維。
我在該研究院研究的課題是能源、信息和人的行為的內在聯繫,並在二○一二年發表了第一篇文章。我很幸運,二○一四年任中國神華集團新能源領域首席顧問及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後,認識周友博士及其團隊,將我的研究繼續深入,並培養了優秀的博士後張丁,撰寫了理論基礎。我提出,通過四網(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人文網),四流(能源流、信息流、物資流、價值流)的融合,將能源革命、信息革命、汽車(出行)革命聯動起來,產生最大的經濟和生態效果。現在我們又將研究成果寫成白皮書。該白皮書從哲學、科學與工程的角度,闡明能源與信息深度融合的意義,從哲學上的綜合思維,整體大於局部之和;到科學上的能源、信息和人的行為的互相聯繫,找出將無用的能源轉換為有用能源的規律;再到工程上的採用邊緣雲結構和人工智能開發能源操作系統。其中的方法是能源流、信息流、物質流與價值流的融合;其中的路徑是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與人文網的融合。通過描述數據、算法、算力、平台與生態五個基本要素的融合手段,以智慧工業、智慧能源、智慧交通與智慧城市為應用需求說明了四網四流產業發展的技術戰略與框架。希望此白皮書能為發改委的新基建的實施產生影響,促進能源產業和信息產業的戰略合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