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占鰲塔。\作者供圖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一過,逶迤六百公里的錢塘江在入海口一段形成了巨大的潮汛,一般說是八月十八浪潮最大,是時浙江海寧萬人空巷,四方遊人蜂擁而至,來觀賞這聞名遐邇,千古不絕的大自然奇觀。
錢塘觀潮的高潮戲雖說在中秋節後,但在平時,也是有小潮的,這是受喇叭形入海口的影響,以及天體引力等作用所致。芒種日,海寧的桃子、枇杷已經成熟,農家翻耕土地開始夏種,天氣熱辣辣的,來這浙北名城轉了幾處景點,一早直奔鹽官古鎮而去。由於不諳潮水規律,到了鹽官觀潮勝地公園,空無幾人,經打聽,才知來早了,中午時分才有潮,於是頂着酷暑,邊遛達邊等候。
魚鱗狀的古海塘上寬敞平坦,有幾處人文景觀,足以打發時間。最顯眼的是約四十米高的占鰲塔,塔身六邊形,尖頂翹角,磚木結構,建於明代中期,古人視潮洶湧氾濫,毀堤淹田,故建塔於此冀望免災,成為鹽官乃至海寧的標誌性建築。石階下面一對鐵牛面朝大江,傳說在清代原有多座,這一對是後補之物,作用與占鰲塔如出一轍,鎮江安瀾。看來,江水給人類帶來灌溉、航運和觀景之便,也裹挾着大小洪災,給人造成威脅,在對自然現象還不能完全解釋的古代,建塔鑄牛,企望「海寧」,委實心安。
徜徉間,隱約聽到沉沉誦經和篤篤木魚聲,是從近旁小普陀寺傳出的,伴着走動,真有點禪靜的玄妙和悠悠古思。占鰲塔的西側,有一棵枝虬葉茂的古樹孑然而立,樹旁的碑石正面刻着:「乾隆手植古朴」六字,方知是乾隆皇帝一七六二年三月第三次下江南,來海寧鹽官勘視時栽的朴樹。這棵朴樹由小長大,歷經多少回錢塘大潮拍打,竟奇跡般的活過來了,二百五十多年的樹齡,仍未顯頹勢,冥冥中像有一股力量在護佑。
一組抽象表現手法的人物雕刻《那一天──觀潮之約》坐落在青青草坪。「那一天」是一九二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家在海寧的「新月派」詩人徐志摩,邀請好友任鴻雋、朱經農、曹誠英、胡適、陶行知、馬君武、陳衡哲、Ellery等人,分別從杭州、上海乘火車到附近的斜橋,會合後乘船走水路,吟詩啖食,興致勃勃來到鹽倉觀潮。候潮的空兒,一干人以占鰲塔為背景拍照合影。看着戴禮帽的胡適和執枴杖的曹誠英站在一起,有誰知曉他倆在休養的杭州煙霞洞生戀呢,大概僅邀請者心知肚明吧。「那一天」名流觀潮看似平淡,實則心潮不平,留下了一段軼事。
如此大好河山,偉人留下的行跡最為生輝。海塘上有座四柱方形的中山亭,孫中山手書「猛進如潮」匾額懸掛高處。一九一六年九月十五日,孫中山、宋慶齡夫婦等人來海寧鹽官觀潮,回去題了詞寄給當地鄉賢,詞意深遠。
一座金瓦紅柱亭子,是毛澤東觀潮詩碑亭。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一日,毛澤東主席從杭州來海寧觀錢塘潮,回去後寫下《七絕.觀潮》詩一首:「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人山紛讚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這首律詩的手書大氣磅礴,揮灑自如,詩意壯美雄奇,豪邁奔放,刻於碑上。亭內還展示了修改稿影印件,清晰看到謄好的紙上,有幾處改動的「毛體」字,是精心推敲,嚴謹之作啊。這首觀潮詩於一九九三年毛澤東百年誕辰時,由《黨的文獻》雜誌當年第六期發表(同時發表還有作者另三首詩),當年十二月十七日,《人民日報》副刊加「編者按」轉載。說起這次觀潮,還有個典故:原本地點安排在鹽官,但當時岸邊人山人海,為不影響群眾觀潮,臨時改到東去不遠的七里廟看,領袖把人民放在心上,考慮得多麼細緻周全。
天近晌午,來觀潮的人漸漸多起來,聚集在頂棚下的觀潮台上,盼潮快來,即使被江水「戲謔」也興頭不減,一起打磨耐性恆心。於無聲處聽江濤,遠處江面轟轟有聲,泛起波瀾,江水在水文標尺杆噌噌上漲,有人喊,潮來了!只見東邊白浪推濁,似千軍萬馬,朝西奔湧而來,雖是小潮,拍在岸邊也嘩嘩作響,心旌震撼!與東邊丁橋的「交叉潮」,西面鹽倉的「回頭潮」不同,鹽官這地段,看的是「一線潮」,這就是海寧的「一江三看」。潮頭直線拉開,快速推進,二三分鐘留下餘浪,向西而去,真是候潮三小時,觀潮兩分鐘啊。看一下表,是正午十二點四十五分,距上次凌晨過的潮整十一個小時。
鹽官候潮,人生的一次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