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由談/回不去\李憶莙

時間:2021-06-25 04:24:26來源:大公報

  天天在電腦上工作,文檔很多,因性格使然,文件存放很隨意,常為檢索文件而尋尋覓覓耗費大量時間。每每回想當時的痛苦,總覺得該汲取教訓,為自己建立一套高效的文件體系,還電腦一個有序、清爽的空間。那個周日下午,終於着手整理。在分類、命名和歸檔間,發現一篇好幾千字的舊稿,依稀記得當時好像是覺得哪裏不滿意,就這樣一擱經年。當下心想或許可修改一下,沒想到看來看去竟不知該從何改起,忽然就覺得興味索然了。

  寫文章,歸結到根本上,始終是一種神思狀況,一種心緒;若神思不在狀況中遑說重修,即便是重閱,也是艱澀的。寫作本就是感情的衍生,與情緒分不開。事過境遷,便回不去了。

  而重修,等同是回顧。人生在世,欲語還休。過去就過去了。當中或有錯失,倘若不能彌補,就當作教訓,以後避免重犯就是;冷暖自知,無需苦苦沉湎,再三回顧。

  現實社會,若你還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勝事」之類的話,還真會遭人白眼,惹人笑話的。當然,寫好文章是一種功夫的體現,也是寫作人的本分,必須盡心盡意,否則就是偷懶,顯然你的文章操守很低。

  文章雖不被視為千古事,卻仍有其啟迪作用。就性質而言,文章是有其形態功能的。文章不限於一個範疇,作者的興趣廣泛,心靈的縱深,可感可泣,那是感情之美,讓讀者得享一派清明之境。這是我深信不疑的。

  然而一改再改,改到字字珠璣,卻非我所願,且不說失真,光是那一字一句的推敲,三番四次的增刪,如果寫作真有所謂靈感的話,恐怕早已煙消雲散。總之,文章經此過程,已淪為一堆文字的堆砌,還會有感情有情緒嗎,就更別說個人風格了。

  寫作多年,始終沒有丟失過自己所奉行的平實原則(平實是平常,不是平淡)把讀者當成說話的對象,像周作人,文章寫得像閒話家常,多教人羨慕啊。他閒逸而多感,那是經歷世事流遷的澹泊,是學不來的。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話雖如此說,但於我而言,卻是反其道的:凡寫過的都無需回顧,奉為圭臬。因此我的文章是沒有門面裝修的,簡陋之極──與其一再回顧,不如另起爐灶。

  忽然想起多年前讀過的一篇共鳴之極的文章,說的就是另起爐灶的豪言壯語。原來早在一九三三年,中國就有人在《珊瑚》雜誌上寫過文章,說施耐庵作《水滸傳》後,有陳忱的《水滸後傳》,俞仲華的《蕩寇誌》。曹雪芹作《紅樓夢》後,續世、反世、前世、補世,不一而是,其實都是無聊。批評道:既然有此筆墨,思緒,何不另起爐灶,另尋蹊徑?

  所以,還回顧什麼呢,快別一修二修的了,過去就讓它過去吧,再不捨,也是有愛無戀,回不去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