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在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諫」。最後,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
一九三五年,張學良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指揮十六萬東北軍聯同陝西楊虎城的西北軍和湯恩伯的「中央軍」,圍剿陝北的紅軍,但屢遭挫敗。東北軍久厭內戰,心懷怨望,亟欲恢復東北。其實自東北淪陷後,熱河易手,張學良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非議,「不抵抗將軍」的心理負擔越來越重,思想開始發生變化。張學良不支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反認為「先攘外、後安內」,並贊同中國共產黨號召「聯共抗日」的主張。
一九三六年四月,張學良親至延安與周恩來會談,中國共產黨主張「反蔣抗日」,張學良主張「聯蔣抗日」,互有分歧。五月,中共提出「逼蔣抗日」,張學良表示贊同,雙方達成《抗日救國協定》,希望國共能再次合作以抗日。張學良遂停止對紅軍的圍剿,並找機會勸告蔣介石聯共抗日。
十月二十日,張學良秘密前赴山西太原,向閻錫山坦述自己聯共聯蘇以抗日之事,閻錫山亦答應勸蔣介石聯共,「倘蔣不幹,閻決不顧一切犧牲,聯晉軍、紅軍、東北軍全力抗戰」,並表示把固陽等五個縣讓給紅軍。二十二日,蔣介石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進剿紅軍。張學良當面表示反對,並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蔣介石拒絕。二十九日,張學良飛抵洛陽為蔣介石祝壽,勸蔣聯共抗日,再遭蔣拒絕,強令其剿共,否則就把他的部隊撤離。
十二月二日,張學良再抵洛陽,向蔣介石面報,謂其部下不穩,請求蔣介石往西安會商。蔣抵達後,入住華清池之西京招待所。十二月七日張學良對蔣介石再三苦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再遭蔣嚴拒,並謂若不進攻,便把東北軍、十七路軍分別調往福建、安徽。十二月十一日晚上,蔣介石命令「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同日晚上,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其部隊的高級將領,宣布十二月十二日清晨進行兵諫。
十二日上午五時,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十數要員拘押,旋即通電全國,提出八項要求,史稱「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共產國際致電中共中央強調「必須堅決採取以和平方式解決事端的立場」,中國共產黨遂派周恩來為全權代表到西安調停。經蔣介石、張學良、周恩來三人會談後,張學良釋放蔣介石,並隨蔣介石返南京接受軍事審判。國民政府任命李烈鈞為審判長,張學良被判以「首謀夥黨,對於上官暴行脅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公權五年」,後獲特赦,惟自此遭軟禁,直至一九九○年才全面恢復自由。
自一九二七年國共合作破裂後,內戰連年,使日本有機可乘。西安事變促使國共再次合作。經過多次磋商,終於在一九三七年九日,國共聯合抗日,展開第二次國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