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香港人在秋季最喜歡的戶外活動就是行山,也是在這個季節,大概是前港督「麥理浩」的名字被提及最多的時候。酷愛遠足的麥理浩在他的任內推動《郊野公園條例》,又啟用香港最長的遠足徑「麥理浩徑」,讓港人日後多了一項戶外活動。
提到麥理浩,即便你沒有生長在他在任的七十年代,也可能因為行山了解「麥理浩徑」,而對他有所了解。這位外交官出身的港督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最長時間的港督,先後獲得四度續任。在任上,他推動一系列的改革,涉及房屋、教育、福利、基建、交通等方方面面。而隨着香港經濟的騰飛,香港的經濟增長在麥理浩任內達到開埠以來的高峰,成為日後香港蛻變為國際化都市的重要基礎。社會變化中的香港,人們生活改善,也因此日後人們通常將他的任期稱為「麥理浩時代」。
可以說,香港是英國曾經殖民過的地區中,社會以及經濟等各方面發展最好的地方。毫無疑問,上世紀七十年代對於香港來說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時代,那個時代也就是「麥理浩時代」,深入了解這個時代對於研究香港的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此,呂大樂教授的經典著作《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有必要一讀。
事實上,英國人對香港的殖民管治,顛覆殖民的傳統管治方法──直接竊取資源,但殖民始終是殖民。我們並不否認麥理浩的改革促進了香港的發展,但通過了解他改革背後的邏輯,就能夠明白,一切都是政治盤算。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一書中就提及了「麥理浩時代的殖民性」,呂大樂通過列出和分析大量麥理浩的講話和政策文件,讓大家了解麥理浩的管治思維。總結來說,麥理浩的管治思維便是要通過改革來改善香港,從而讓英國政府在回歸談判中處於優勢的地位。
例如,麥理浩在就任港督前就說過:「我們必須在香港設計那些能夠延長市民對政府(港英)的信心的政策,以至於我們有足夠時間等到中國出現有利於談判的條件。」而對於麥理浩的管治思維,呂大樂在書中這樣指出,「我一再強調他(麥理浩)是從英國外交政治需要(尤其是準備在八十年代跟中國討論香港的政治前途),來管理香港在社會、經濟方面的發展。」
站在當下的時空,筆者不禁感慨英國人的政治盤算是如此縝密。香港社會如今大多只記得「麥理浩時代」,甚至有些人戀殖思想上腦,完全無視港英政府背後的政治盤算。但在香港如今面臨由亂到治的歷史時刻,筆者也在思考,任何一位關心香港的人也有必要「瞻前顧後」,重新了解香港社會的形成發展,以便我們找出更加適合的方法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