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梅雨季,周末宅家聽窗外雨聲淅瀝。心想,要是有一方庭院,必種一株芭蕉立於窗前,聽着雨打芭蕉的聲音,對於忙碌又焦慮的城裏人來說是多麼治愈。窗外「雨打芭蕉」,窗內聽雨聲,簡直是江南古意中無法超越的意象美。王維曾經寫道:「雨打芭蕉葉帶愁,心同新月向人羞」。芭蕉一直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按理說芭蕉樹高大挺拔,體態粗獷,葉如蒲扇,與婉約的江南風格不太搭。為什麼芭蕉還如此受寵呢?
在古代,芭蕉樹不叫一株、一棵,而是叫一本。因為古時缺紙,所以用竹子寫叫竹簡,用芭蕉葉,寫完一片葉子再寫一葉,摞起來可不就是一本芭蕉書。宋朝詩人艾性夫有一首寫芭蕉的詩:「山亭種花厭脂粉,純種芭蕉三百本。一心生意展不盡,四面蟠根培自穩。卷舒風日閃流翠,滉滉清陰浸窗戶。煩君淨拭湘竹床,著我橫眠聽秋雨。」詩人豪氣地說,種個三百本芭蕉,可以橫卧竹床聽雨聲。想像一下,這麼多芭蕉葉傳遞出的雨聲像不像是一首交響曲?
芭蕉還有另一層寓意。古人也很勵志,不論是鹽商還是名士,他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家族榮華富貴世代相傳。富貴人家最怕少爺成為敗家子,於是,他們在少爺讀書的窗前煞費苦心地種下芭蕉樹,因為芭蕉葉大,葉大就是業大的意思。「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裏燈」,少爺挑燈夜讀,累了,抬眼看見芭蕉的肥大葉子,綠意葱蘢,既紓緩眼睛疲勞,又想起「家大業大」的重任,自然不敢偷懶。
《紅樓夢》中賈探春最愛芭蕉,成立詩社時,自稱「蕉下客」。探春是我喜歡的一個人物,她對自己有着清醒認識,注定非等閒之輩,若不是時機不對,她大刀闊斧地對賈府進行一番改革,或許可拯救賈家大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