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什錦/詠詩思源/姚文冬

時間:2020-05-28 04:24:02來源:大公報

  古代詩人好遊歷,留下不少與風景互美的詩篇,因而時下流行的「跟着唐詩去旅行」的方式,不失為一條捷徑。

  許多唐詩不僅自身優美,也提高了山川、古剎、城市的知名度。李白《望廬山瀑布》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使廬山瀑布名聞遐邇;張繼的《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使寒山寺成為名剎,人人嚮往。我就是因喜歡這首詩去的蘇州。杭州「盛產」唐詩,被稱為「詩都」,有一種說法,那些最好的詩詞都用來吟詠杭州了,白堤、蘇堤有多長,詩句就有多長(篇幅多、流傳時間長)。而「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由黃鶴樓自然就會想到武漢。

  但有的詩句,雖蜚聲古今,卻很少能使人去想詩的源頭。比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在哪裏?人們並不關心,倒是把那句「人間四月芳菲盡」牢記在心,常常用來斷章取義,表達春去花落的惆悵情緒。去年去廬山,從仙人洞往回走,半路經過一地,名曰「花徑」,許多遊人在此賞花拍照,一問才知,這便是當年白居易題寫桃花之處。不經意就偶遇了千古流傳的名詩發源地。只是大林寺早已不復存在。

  同樣是在廬山,大林寺比之廬山瀑布,名氣就小得多。儘管廬山的瀑布,也並非李白所寫的那樣壯觀,而且廬山瀑布有很多條,李白寫的是哪一條瀑布已不可考。但並不是說白居易的詩沒有李白的好,反而我覺得,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可以被生活引用、引申。說實話,我去廬山,是奔着李白詩中的瀑布去的,不成想邂逅了白居易的「花徑」,也算是個意外之喜吧。

  還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耳熟能詳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常用來形容人的高潔品格,是人人喜愛的佳句。芙蓉樓雖因此詩名揚天下,但它只是詩人選擇的一個地點,詩的主題與芙蓉樓關聯不強,因而鮮有人知其在何處。那年去鎮江,從法海的金山寺出來,步行不遠,便到了芙蓉樓,還真就是當年的芙蓉樓。也因此,感覺芙蓉樓頗有點「寄人籬下」的意思,靠着金山寺的熱度,被遊人順便光顧了。需要說明的是,芙蓉樓乃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原址重建,但也比大林寺無跡可尋稍稍慰藉人心。

  提起山西的蒲州,可能會覺得陌生,但那首唐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卻是家喻戶曉。不錯,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而鸛雀樓便在蒲州。好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太深入人心了,乃至蓋過了鸛雀樓的風頭。鸛雀樓建於北周,毀於元初,當時還餘有舊址,後來因黃河氾濫、不斷變道,就連舊址也找不到了。現在的鸛雀樓,和芙蓉樓一樣,也是當代重建的。

  唐詩裏出現過的名樓舊閣,大多為後人重建,包括黃鶴樓,還有南昌的滕王閣,九江的潯陽樓。為什麼要去重建呢?我想是,唐詩也需要有個盛放靈魂的地方。有詩無樓,豈非無源之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