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唧唧復唧唧/李 夢

時間:2020-05-21 04:24:01來源:大公報

  圖:宋代畫家王居正的《紡車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圖片

  紡織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手作技藝之一,不時出現在古人的繪畫作品中。唐代畫家張萱有一幅名作《搗練圖》傳世,畫中一群女子雖說正在從事搗練、熨燙及縫製等看似繁忙的勞動,卻體態豐腴、服飾華美,與其說以此謀生,不如說以此求樂,為填滿生活中的閒餘時日罷了。而在另一位宋代畫家王居正的《紡車圖卷》中,雖然畫中女子同樣在重複紡線繅絲等工作,卻全然不像唐時仕女圖中那般閒適愜意,頗能令觀者反思平凡生活的操勞與艱辛。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紡車圖卷》,據傳是北宋畫家王居正的作品,且是他唯一流傳後世的作品。為什麼說是「據傳」呢?因為畫上並無畫家本人的印款與題跋,而據稱是《紡車圖卷》首位藏家的著名畫家兼書法家趙孟頫曾為畫作題跋,可惜他的跋文如今也不復見。我們只知道趙孟頫當年依照此畫作了一首詩,詩中有一句「母子勤紡織,不羨羅綺榮」,說的是畫中母子只知本分做事,根本不願貪戀虛榮。趙孟頫此句,雖說不至於像晉惠帝「何不食肉糜」那般引人瞠目結舌,卻顯然是未曾體嘗生之辛勞的世家子弟才會信口說出的話吧。若《紡車圖卷》中那對母子真有機會見識《搗練圖》中歡愉閒適場景,又怎可能「不羨」呢?

  中國風俗畫雖說在漢代已經發軔,卻要等到唐代才有正式名稱,而直到宋代才迎來顯著發展的時期。事緣宋代城市化進程加速,經濟活動開放,市民生活百態因之成為畫家關注的新題材,包括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及南宋李嵩的《貨郎圖》等名作屢出,記錄當時生活,為如今的人們回望百千年前城市景觀,留下生動註腳。與張擇端及李嵩等人作品重點描摹城市生活不同,《紡車圖卷》的作者將目光投注於鄉村生活,關心鄉間農婦與農夫的樸素甚至艱困的生活,這在當時的風俗畫中,確是少見的題材。

  《紡車圖卷》不單立意新奇,構圖也稱得上巧妙。畫中主角與其說是右側搖動紡車的婦人或是左側手持線團的老嫗,不如說是橫跨畫幅中央、將左右兩角色聯繫在一起的兩條絲線。絲線雖不起眼,卻是維持一家人生計的重要產出,難怪畫家如此費心思地突出這一意象呢。而且,絲線在中國古代的文學語境中,代表世代綿延,代表生生不息。此畫中一家人(一老一少兩位婦人,以及畫作右側角落中閒坐玩樂的小孩子)協作生產的場景,便極好地契合了絲線的寓意。

  畫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意象,除了紡車前那隻小狗,便是手搖紡車婦人身後的男孩。那孩子雖生在貧苦家庭,卻仍未被艱困生活磨平心志,他自顧自地玩着逗青蛙的遊戲,正享受着日間閒適,渾然不覺眼前的大人或正為下月的收入而發愁。在我看來,此畫中如果少了這孩子,便會失去大半意趣,因為純真孩童的出現,既沖淡畫中的悲與愁苦(老嫗的佝僂身軀與補丁衣服足以說明彼時鄉間生活的不易乃至拮据)、為畫面增添生趣,也是對觀畫人的善意提醒:即便身處泥濘中,也未嘗不能在片刻歡愉中暫忘煩憂。

  唧唧復唧唧。紡車搖動,織成苦樂百態世間相。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