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若集/對岸共和國與特拉凱古堡/姍 而

時間:2020-02-04 04:24:02來源:大公報

  圖:特拉凱古堡佇立在綠湖之央/作者供圖

  立陶宛共和國的國名是:Republic of Lithuania。在她的首都維爾紐斯,還有另一個「Republic」,她與舊城區以維爾尼亞河相隔,地處山坡地,自稱為「對岸共和國」。

  十六世紀的文字記載稱,這兒原是一片古老的葡萄園。時光荏苒,後因疏於建設、貧窮、雜亂,漸成了被遺忘的角落。一批來自各國的自由職業者、藝術家到此群居,久而久之成了另一隅世界,自立「對岸共和國」。經過多年經營,這裏豎起了守護神雕像,定立了自己的「國歌」,選出了自己的「總統」、「主教」,甚至還立了「憲法」。它也因此聲名大噪,成為了維爾紐斯最有吸引力的地頭,是不少遊客遊覽的一景。

  「對岸共和國」河對岸的聖母東正教堂也是維爾紐斯的著名景點。我們去時正逢婚禮,四十多歲的神甫正為新人祝福。他把食指放到嘴邊,制止旁人發出輕微聲息,用溫柔的眼神去注視年輕人的親吻。他的臉上露着真誠的喜悅,彷彿享受新婚甜蜜的是他自己。然而東正教的神甫是不近女色、終身不娶的。

  教堂後面便是維爾尼亞河,鏽舊的鐵橋上拴着數不清的鎖頭。情侶們用傳統形式鎖住愛的祝願,祈求得到保佑。跨過橋便是「對岸共和國」。在橋頭看去,河岸是一面石牆,掛着放大的長段電影膠卷。橋旁有個石龕,藏着半人高的銅雕,那是一座姿態撩人的美人魚,出自一位名家。許多人正是被她魅惑而來定居的。

  踏進「對岸共和國」街道,便見到牆上嵌着一片片一人多高的銅板,用十九種文字刻着對岸共和國的「憲法」。最末一塊是中文繁體字(推測立「憲」者中有使用繁體字的華人),共四十一條。若干條一本正經刻下的憲法規條,讀來卻有點無厘頭:第九條,每個人都有無所事事的權利;第十條,每個人都有愛和照顧貓的權利;第十一條,每個人都有權照顧狗隻直到其中一方死去;第十二條,每隻狗有權去做狗;第十三條,每隻貓沒有義務要愛牠的主人……莫非這就是追求極度自由的無政府主義者的文書風格?

  「對岸共和國」的房子大都老舊殘破,有的房子只支在頹垣敗瓦上。但窗台上放置的小玩意兒、院子裏的花兒、晾曬的五顏六色衣物,都告知這裏的人家生活得有滋有味。在一個破落的院子我們見到了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他用蹩腳的英語加上肢體語言告訴我們,他是俄羅斯人,是一名藝術家,從年輕時就住在這裏。他說作品過去賣得便宜,現在價格高了三倍。他一瘸一拐地領我們去看他的作品:隨意堆在角落的掉色繪畫、缺口陶器、掉漆茶壺,還有一個看來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利用高高低低的殘牆斷壁置放的幾部手機和收音機……物件和背景結合在一起,為展示歲月嬗變。我很難認為這作品「美」,但老人能說出很艱深的一番話。

  這院子有一座二層高的殘樓,門窗都朽爛了,有的窗位只是一個殘洞,就只是一個荒廢院落。老人獨自在這個院子生活了幾乎一輩子,外人眼中不免淒涼,但他的樂趣是我們不理解的,一如那些憲法規條,我們永不可能理解那些條文背後的故事和用意。

  立陶宛也有我們看得明白的一面,那就是她引以為傲的特拉凱(Trakai)古堡。

  古堡是歐洲各國常見到的中世紀風景,它們造型獨特,防禦性強,多在崇山峻嶺間,利用山壁山洞修築。這顯示出封建社會曾經的封疆佔地、閉塞自保的特點。古堡內裏構造都大同小異,以幽徑串通各區間,可生活可防守。今天的古堡大多已改建成展示當年生活形態、用品的展覽館。

  特拉凱古堡孑然而立。她沒有常見的古堡那麼高冷神秘,拒人千里,反有些親切溫柔。她以紅色之身佇立在綠湖之央,這就自帶艷媚可愛,更像是童話世界裏活潑好客的小姑娘。這座中世紀的建築有幾個尖頂圓身的塔堡,也帶有那個時代的防人之心。城門有一座沉重的鐵吊橋,下面是深淵溝壑。古堡有着環水的天然屏障,即使敵方乘船迫近,甚至兵臨城下,只要糧草充足,拉起吊橋,坐鎮特拉凱古堡就可笑看敵軍的狼狽及潰敗。

  去時正逢節慶,人們互相握手,貼臉問好;穿着多民族服裝載歌載舞;小攤出售各款民族小吃和工藝品;許多家庭拖家帶口出遊;更有一對對情侶來此拍拖;湖上一條條小船在揚帆輕蕩……眼前天藍水綠,春光明媚,安詳溫馨。不論國家曾經如何戰亂巨變,人民對和諧安定的渴求從這種喜慶中表現得充分淋漓。

  亞洲遊客少,中國人更少。在餐廳吃飯時,我們意外地見到了一位內地有名的企業家,他顯然正和人談生意,見到我們他和夥伴馬上就離開了。在回程上,我們便據此編了故事自娛自嗨。

  旅行中常會遇到些永不可預料的人與事,這也是它令人痴迷的原因之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