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香港隨筆/神像雕刻印記/張 茅

時間:2019-12-07 04:24:01來源:大公報

  圖:神像雕刻工藝講究/資料圖片

  神像雕刻是香港一門行業,風行一時;而廟街,曾被漁民稱為「菩薩街」,在佛雕興盛年代,有數十間雕刻佛像及神像的店舖,漁民把神佛總稱菩薩。

  那年我與攝影家兼畫家陳跡往大嶼山的沙螺灣,海灘有一古廟名「把港古廟」,離島多見天后古廟,也就是媽祖廟,「把港古廟」是全港唯一(中文)間。在廟對開的沙灘,發現一座神像在岸邊飄浮,陳跡隨即撿起來沖洗乾淨,說是撿到財神爺,把這神帶回家。

  這神像的衣物及臉上塗彩,可能是從漁船掉進海裏,飄浮到沙螺灣。陳跡喜歡在街頭雜攤徘徊,看到小工藝便撿,他欣賞這具不經意得來的木雕神像工藝簡樸。我建議他去一次廟街,這樣的神像很多,有一家蕭氏的老店藏龍卧虎,店裏一位師傅每日能雕出三十多座神像,有漁民趕着出海,師傅叫他在門口那張長櫈坐一會等着,果然不用半小時,一座神像雕好了,栩栩如生,漁民滿意拿過神像出海去了。後來在陳跡家裏看到沙灘撿回的神像,擺在高爾基像的旁邊,當作民間工藝觀賞。

  香港最大的一座室內木雕佛,供奉於屯門妙法寺,近乎三層樓高,陳青楓兄從《新晚報》退休後,在妙法寺工作多年,推廣佛教文化,又在寺內開辦書畫興趣班。那日由他引領寺內參觀,驚見寶殿上巨大佛像頂天立地,問有多高,答高二十五呎,由一家一百零九年歷史佛像店負責雕刻,前後用了六年工夫始成,這家老字號的雕刻工藝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打聽下去方知是澳門「大昌佛像店」所雕刻。

  佛像雕製工程很不簡單,確實看到工藝師傅的「真實力」,有足夠信心承接這項工程。成功雕造重數十噸大型佛像絕不易。

  雕造大佛之前,先要物色一片大空地用作工場,可擺放長二十五呎重四十噸的二百件柚木,柚木選用上乘的緬甸料,在鄰近坦洲一處地方找到工場,開始前段工程,包括設計、造材處理,技術試驗,設計圖則需送到香港環境運輸局批核。局方審視後要求加大防火系數,妙法寺的水晶蓮花大殿雖是鋼材結構,但大佛是木材,而且體積巨大,若發生意外,須有控制的方法及設施。寺方要求雕造大佛的大師傅研究加入現代防火物料。

  經過複雜的前期工程,然後進入雕造階段,佛像高二十五呎,體積龐大,不可能一件而成,只可採用分件雕造,相傳下來的經驗分六部處理,頭部、胸部、背部、左右膊及腿部,分件雕造與拼合的技術難度頗高,分寸偏差影響拼合。雕刻師傅在分件上繪圖,然後雕刻,雕成後再打磨、上灰、造漆線、貼金箔、上彩、最後關鍵在於接合,合併出全身形象。

  工程最後階段,進入運輸裝組工作,把一具重四十噸佛雕,由雕造工場運到大寺,搬載的每一環節需精心計算,保證途中不生意外。當年採用躉船運至香港西區貨運碼頭,再由大型貨車運到屯門妙法寺,事前將重量、高度、闊度呈報環境運輸局,以符合隧道、公路的設置規定,安全通行。「大昌佛像店」為妙法寺雕造大佛的經過,是中國古代傳統雕造工藝技巧,與現代工程的結合以精湛工藝為主體,造材、技術試驗、運輸裝組運用現代科技精心計算。

  香港著名佛雕工藝名師目前可能僅曾氏家族,在「廣東派」的傳統風格中,吸取江浙工藝,表達手段趨於細膩,刻工流暢,獨成一格。曾氏的代表作是承接美國一家公司的訂單,雕製一座六角佛塔,高十五呎,七層,五彩鎏金,塔角懸金鈴,塔內有貼金大小佛四十九具,巧見功夫。

  本港以及澳門的神像雕刻行業,緊貼漁業而興生起,漁民出海,吉凶難料,惟求神庇佑,漁民是多神的信仰者,每艘船安裝神像,有九位大神、家神、船頭神、安排在前排的是天后洪聖爺、金花、華光、觀音。漁民的風俗若家人逝去,便安放一具神像,代表逝去的仙人。

  神雕行業曾出現兩次興旺期,六十年代漁業高峰期,九龍上海街、廟街的神像店達十數間,個別雕刻師傅一天製作三十具,供不應求。第二個高峰出現於八十年代,大批水上人家上岸定居,購買新樓,上岸生活後,仍然保留安裝神像的習慣,求神庇護家居平安,漁民是這門行業重要的顧客。神雕手藝分普通工藝與高級工藝兩種檔次,漁民供奉的小型神像由一般師傅雕造,高級工藝師傅工藝產品外銷美國、加拿大,以及多華人的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等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