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有聲副刊\姚榮銓口述 姚姚筆錄

時間:2019-12-04 04:24:01來源:大公報

  從網絡上發現我國有一個報紙副刊研究會,它何時成立不詳,但每年還開年會,今年年會規模不小,有上百人與會,在石家莊鹿泉召開,蠻有意思的。今年的研究主題是,新時代在融媒體過程中,如何傳承、開拓、創新與發展,這為不時給報紙副刊寫點小文的人帶來一番思考。

  正好,曾在上海圖書館工作,又喜歡研究報紙副刊的張偉先生,贈來他參與編撰的新書《唐大郎紀念集》。其中,我讀到《大公報》一九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副刊上署名劉郎即唐大郎《副刊與火腿》,抄錄詩文於後:

  上方大塊篤精肥,食到腰峰味略稀。

  耐咀嚼還供下酒,火筒腳爪最相宜。

  仍記得上海《新民晚報》當年準備復刊,朋友來問我副刊怎麼辦?我把老經驗告訴他:「還是分三個部分,上身思想性,中間知識性,下身趣味性。」因以火腿為喻,當場寫了一首火腿詩給他看,此人大笑而去。

  其實環顧所有報紙的副刊,有幾份逃得出這個框框來哉?

  我平時喜歡翻閱上海《文匯報》的副刊「筆會」,近日讀到沈西城先生的《我跟陳蝶衣有場誤會》。文中寫到,當時上海剛要解放,夏衍奉命隨陳毅、潘漢年來上海灘做接收工作,他對上海新聞界情況相當熟悉,引導和鼓勵唐大郎、龔之方、陳蝶衣創辦兩份適應市民受眾胃口的「小型報」,一份《亦報》另一份《大報》,分別由唐大郎和陳蝶衣學門。《新民報》晚刊由於編輯記者是重慶原班人馬,不大適應上海市場,發行量一直上不去。後來,正式改名為《新民晚報》,夏衍就把《亦報》、《大報》中的二十多位辦報人才輸送入《新民晚報》。唐大郎率領這批生力軍到了晚報,而陳蝶衣先生則去了香港。

  言歸正傳,沈西城這篇回憶陳蝶衣的文章,電子版與報紙刊出的並不一樣,不僅配了一張一九八七年香港第十屆「十大中文金曲」評委會向陳蝶衣頒發「金針獎」的彩色照片,還根據文章內容加配了陳蝶衣填詞的四首時代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我有─段情》兩首由吳鶯音老歌星演唱,《鳳凰于飛》、《情人的眼淚》則分別由當今歌星費玉清、林憶蓮演唱。實在想不到「筆會」的編輯會把無聲的一篇副刊文章,巧妙地「編」成了聲情並茂的有聲讀物,既可閱又有聽,你說新鮮不新鮮?這說明新時代在副刊編輯手裏有了「融媒體」除了傳承,還可能開拓、創新與發展,不是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