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思/無聲的傳承/江河水

時間:2019-11-07 04:23:58來源:大公報

  有一首詩,作者是宋代的佚名,但亦有人說是唐代的王維或者是南宋的道川禪師的作品,不管是佚名也好,是王維也罷,這首詩是列作宋詩的五言絕句。詩題名《畫》,全詩如下:「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詩寫出了畫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鳥的畫,畫面呈現的山水花鳥,都是有顏色的。但畫是靜止的,是不會動的,更沒有聲音。其實不管是什麼畫,都是靜止而無聲的。要傳承畫畫的傳統和藝術,如果不靠聲音來說明,那就要畫者不斷地畫,或者只看教繪畫的書籍。不過,如果有大師用語言來說出畫畫的訣竅,是不是更快捷更有效?

  不管學習繪畫的過程靠的是無聲的書本,或者是有聲的老師,到了真正創作時,只能專心描繪,默默地不斷地在畫紙或畫布上將要描繪的景物呈現出來。畫是不會發出聲音的,看畫的人如果發出讚嘆的聲音,那就是成功了。如果看畫的人一言不發,只是輕輕搖頭,那應該就代表畫作是失敗的。

  所以,繪畫的傳承,是有聲勝無聲吧?

  假如要把佚名的《畫》詩譜成曲子來唱,怎樣唱出才能表達畫中的意境?最近偶然在網上看到一個內地的節目,講詩詞怎樣與現代樂曲結合,來傳承中國文化的。節目名稱叫《經典詠流傳》,在第二季裏,有個合唱團,叫做「無聲合唱團」,由十四位聾啞孩子,以無聲來演繹這首宋詩。這十四位孩子經過四年的排練,用生命的聲音唱了讓人無比感動的《畫》。他們用手語,以及單一旦不同高低音域的「啊」字,引領觀眾和聽眾進入了「近聽水無聲」的境界裏。

  聽畢那些以「啊」的單一聲調呈現的畫意之後,在對談中,更聽到兩位年輕藝術家說出他們如何尋找和組織發起《無聲合唱團》的始末。原來兩位音樂人梁博和張詠在北京組織樂隊時,有一天在北京街頭聽到聾啞人因為失去物品而呼喊出的「啊」之後,覺得聲音太棒了。兩人感覺被驚嚇到了,因為這單一的聲音,完全表現出失聰人那種焦急的狀態,於是就激發聯想,認為應該把這樣的聲音用在音樂裏,於是就到幾千公里外的大山裏尋找。

  筆者認為,自己用文字是不足以表達兩位藝術家的激情和堅毅的精神,更不能描畫出那些孩子付出的精神,因為這裏面,有揭別人瘡疤的感受,有追求平等的期盼,建議讀者如果想深深體會那樣的境況,可以上網去找出節目來觀看。

  不管是有聲或無聲,只要有心,都可以用實際行動或默默耕耘的方式,對中國文化作出傳承。但是看看如今的香港,年輕人的聲音大得驚人,但卻是在破壞中國的文化,特別是文化中的禮儀,至於詩詞,就更別談了。只能嘆一聲嗚呼哀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