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人生在線\背帶情愫\霍無非

時間:2019-07-14 02:59:47來源:大公報

  之前我在羊城的公交車上驚訝地發現,一位年約花甲的漢子用背帶背着個幼兒,坐在靠前的座位上。哦,背帶,那可是一件久遠的育嬰用品啊,綁在漢子身上,實屬罕見,又以紅色為主的暖色調圖案編織,慈愛中顯幾分英武之氣。那漢子只顧往車前瞅,背帶中是他的孫子或是外孫吧,臉蛋圓嘟嘟紅撲撲的,莞爾對乘客的逗樂表情回以一笑。是背帶把幼兒的臉蛋映紅了,還是臉蛋使背帶更艷呢,或許都有。等到漢子下車,漸漸消失,我還沉浸在背帶的遐想中。

  五六十年前,背帶在嶺南的城鄉隨處可見,背帶、木屐、大襟衫,是平民婦女常見的「標配」裝束,前一件屬於孩子,後兩件才是自己的。背帶呈蝴蝶狀,用厚布料縫製,多是靛青或藍色等冷色調,並不華麗,四個角各有一條長帶,但正中的圖案,蘊含着父母長輩太多的慈愛和企盼。圖案用各色棉線針針含情繡出,土色土香,寓意吉祥,有胖娃騎鯉魚,雙童捧五穀,戴荷兒舉蓮等,這還不算,另繡有「長命富貴歲歲平安」,「兒孫滿堂家業興旺」等字樣,質樸、實在:很接地氣。

  那時市面沒有奇裝異服,嶺南婦女的着裝還很傳統,量體定做一身灰黑色或淺藍碎花大襟衫,經濟實惠,與背帶相搭蠻般配。使用背帶,母親或其他女性要彎下腰,旁人幫忙把幼孩放在其溫暖的背上,將背帶展開,蓋在孩子後背,把四條長帶拉緊,下帶分別與上帶交叉在胸前打上活結,這是簡約常見的綁法。另一種綁法是上帶和下帶交叉後又回到腰側,繞轉後在腰前打上活結。這樣,一條背帶把母子母女合為一體,成為親情的紐帶,孩子會乖許多,還將婦女身材的曲線完美展現,這種健康的美,不遜穿旗袍的職場婦女。

  背帶的設計製作無疑凝結着先人的智慧和心血,完全依嶺南的地域、風俗應運而生。嶺南婦女,無論是廣府的,潮汕的或是客家的,給人的印象都很能幹,擔米做飯,下地挑擔,儘管瘦小,肩膀硬實,屋裏屋外少不了她們忙碌的身影。背帶恰好融入了方便勞動的元素。把孩子背上,不耽誤幹活做小買賣,若孩子哭鬧,哼着歌謠顛幾顛,或騰出手來輕拍孩子後背一會,孩子就能趨於安靜,漸漸入睡。舊時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前,每家有三四個孩子不出奇,若要出街,母親背一個小的,手牽兩三個稍大的,成為市井有趣的景觀。

  我自幼也被背帶背過,背我的人是舅婆,住在我家十年有餘,起早貪黑料理家務,但我對舅婆背我的情形無印象了,弟妹們也是如此,都是從泛黃的老照片和老輩人的絮叨中體會舊日溫馨的時光。我們長大了,舅婆也老了,二十多年前她老人家故去,知心的話題沒得嘮了。熟悉的背帶女還有四嫂,她是鄰居小夥伴的親戚,每次來,愛穿件帶花的大襟衫,背帶裏是她的孩子,腳下的木屐有節奏地咔啦咔啦響,齊刷刷的短髮插一朵幽香的白蘭花,裊裊娜娜,饒有風韻。四嫂總給我們帶點糖果來,因此很受歡迎,她說,你們聽話點,有空帶你們去玩。果不食言,終於有一次,四嫂和舅婆帶着我們,興高采烈到西關古樸趟櫳門的四嫂家做客。

  「一付背帶裏外新,仔乸兩人心貼心。」曾是我們這一代人襁褓的背帶,二十多年前有了變化,演變為前置的坐式,背帶下方有座墊,幼孩不再背在母親後背,而是貼坐在母親胸前,便於母親照看親昵。這起碼傳遞了一個信息:那就是育嬰婦女的勞動強度大幅減輕,背帶的親子元素陡然上升。社會發展,勞動方式,審美變化使它變化着。即使這樣,新老款式的背帶如今都成了「古董」,在市面上幾乎銷聲匿跡,年輕的媽媽們,樂於以體面省力的嬰兒車取而代之。我們這一輩人,對漸漸遠去的背帶,既理解又惋嘆,年長最憶背帶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