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HK人與事/屏山訪古/馮 進

時間:2019-06-24 03:12:55來源:大公報

  圖:屏山文物徑沿路擁有多個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物/資料圖片

  在香港西鐵線天水圍站出站,穿過馬路,走下幾級台階,我來到一座六角形塔前。塔身坐在台基上,赭黃,三層,磚砌,每層都有雕琢精美的屋簷。最下一層有個長方形大門,門楣上自右至左鐫刻着「光射斗垣」四個大紅字。中間一層的長圓形門楣上從右往左是「聚星樓」三個紅字,最上一層的圓門上方則自上而下豎排着「凌漢」兩個大字。走進去,香案上供奉香燭、水果,案後坐的神祇穿戴官服,官帽兩翼如戒尺般長而直,類似宋代文官制式,究竟是誰一時不得而知。坐在門旁的老阿姨十分熱情,操着「粵普」推薦架子上的免費宣傳冊,聽到我發問,又比比畫畫指給我其他景點的位置。

  這是我參觀香港元朗區屏山文物徑的第一站。看了介紹,才知這座磚塔大有來頭。它是香港現存最老的古塔,始建於六百多年前的明朝,當初矗立河口,面對后海灣,是「擋北煞,鎮水災」的風水塔。樓稱「聚星」,又名「魁星塔」、「文昌閣」,因為最上層供奉魁星,保佑在此聚族而居的鄧氏宗族子孫繁衍,書香綿延。據鄧族父老相傳,北宋時期鄧氏粵派一世祖鄧漢黼在此立村時,風水先生指出當地依山環水,注定子孫繁衍而千年不衰。唯二不足之處,一是附近的青山尖而高,旺火為忌,宜多水而濟之,二是西北有缺口,主北煞傷人。洪武年間鄧氏七世祖鄧彥通來此上任,築塔改變風水,保佑鄧氏。塔身原有七層,歷經風雨只剩三層了。我先前看到的神像大約是屏山鄧氏始祖的坐像。

  元朗位於新界西北,三面環山,地勢平坦,是多山香港唯一的平原地帶。居民過去以耕田、養魚為業。一九八八年輕軌通車前交通不便,遊人罕至,如今還保留着鄉土氣息。屏山文物徑是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二日開通的香港首條文物徑。但與內地越來越多的「歷史街區」不同,這裏風物「老舊」,景點標記不分明,也看不到香港別的景點旅遊大巴排隊的情狀。

  走過長着水草、睡蓮的小池塘,和幾個自助遊模樣的年輕人擦肩而過,在標有上坑村、下坑村字樣的水泥路上徘徊,差點錯過了景點之一的「楊侯廟」。這座據傳有百年歷史的古廟坐落在一片荒地上,只有一進三開間。中間供奉的傳說是南宋末年抗擊元軍、為保護宋帝捐軀的楊亮節將軍,左手供奉金華娘娘,右手供奉土地公。遠看房舍泥色斑駁,我開始還以為是座荒廟,神像也不似內地的金碧輝煌。負責照看的似乎是附近村民,還想跟我借火柴點香燭。

  再往前走,迤邐曲折到了鄧氏宗祠。這是香港最大的宗祠之一,也是屏山文物徑最神氣的建築。宗祠三進兩院,正門前兩旁有鼓臺,沒有門檻,卻有砂岩通道,據說這表明鄧氏曾有人位居顯要,也許因為這種布局說明他們可以乘八抬大轎進門?大門口的對聯為:「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這是表明出身,暗示祖上為東漢將軍、南陽新野的鄧禹。門廳左右兩側的牆上張掛着介紹屏山鄧氏族譜和聚族立村來歷的牌子。正門往裏是春秋二祭的二門。第三進是鄧氏神樓,案桌後供奉祖輩牌位,上方牌匾有「俎豆千秋」四個大字,至今仍是祭祖、慶典、父老子孫聚會的場所。

  宗祠對面有家小小的「阿嫂冰室」。臨近中午,飄來煎炒烹炸的香氣。顧客熙熙攘攘,在外等座。我猜「冰室」大概是「餐廳」的別稱,不只供應冷飲。這家可能是文物徑絕無僅有對外營業的飯館。附近有較大的停車場,但無高樓。建築多為二三層小樓,四四方方,刷着牆粉,彷彿內地八十年代「先富起來」的村舍。不時能看到戴着帽子在室外修剪花木的阿公,旁邊絮絮叨叨的阿婆。村頭巷尾的布告欄寫着「近期盜竊案多發,村民請多關注陌生面孔」的警示。大樹上貼着紙片,歪歪扭扭寫着「要做有道德的狗主」,一派聚族而居的田園風光。

  屏山文物徑原汁原味,連「修舊如舊」都不需要。在此能窺見宗族掌控、科舉興家的傳統社會的遺跡。不用門票,沒有紀念品商店,餐飲、小吃店都少。在人口高度密集,生活節奏高速的香港,這裏稱得上是鬧中取靜的「城中村」,商業化沙漠中的清流。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