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往事鈎沉\鄧芬與葉恭綽\劉 季

時間:2019-06-10 07:41:06來源:大公報

  圖:鄧芬《水明樓憶事詩》一首述及葉恭綽為水明樓題額\者供圖

  葉恭綽(一八八一─一九六八年),字裕甫,又字譽虎,號遐庵,晚年別署矩園,室名「宣室」。祖籍浙江餘姚,生於廣東番禺書香門第,祖父葉衍蘭金石、書、畫均聞名於時。父葉佩含詩、書、文俱佳。早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後留學日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民國後,歷任路政司司長、交通部長,並兼理交通銀行、交通大學。一九三五年「上海市博物館臨時董事會」成立,葉恭綽任董事長。建國後,任北京中國畫院首任院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代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並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

  葉恭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非常傑出的人物,對於交通、鐵道的建設,建樹良多,是交通銀行及交通大學的創建者,享譽國際的鐵道工程先驅詹天佑,都是得到他的提挈支持,得以建立殊功。

  葉恭綽性喜收藏古籍和文物。他花了大量財力,收藏稀世珍寶,如西周毛公鼎、晉王羲之《曹娥碑》、晉王獻之《鴨頭丸帖》、清初張純修《棟亭夜話圖》等;收藏了大量鄉鎮專志、清人詞集、清人傳記、名僧翰墨、文物圖錄,如清人詞集有五千餘種,《全清詞鈔》有三千餘家。

  葉恭綽為保護文物不遺餘力。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淪陷,他準備避難香港。臨行前,秘密將珍藏的七箱文物暫存在公共租界英商倉庫,其中一箱就是毛公鼎。此件國寶能免流國外,葉氏居功厥偉。

  晚年他先後將所藏書畫、典籍、文物重器盡數捐獻給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成都等地圖書館、博物館,以垂永遠,令人敬佩,例如《鴨頭丸帖》歸上海博物館,《棟亭夜話圖》歸吉林省博物館。又為弘揚傳統文化,他刻印了很多典籍,尤重視師友風義,其知交友好陳師曾、梁鼎芬、曾剛甫及文道希等遺作之梓行,亦不遺餘力。

  葉恭綽致力中國傳統藝術活動凡五十餘年,是中國現代書畫大師,著名文人和收藏家。他的著作極豐,主要有《遐庵詩稿》、《遐庵清秘錄》、《遐庵詞》、《遐庵談藝錄》、《遐庵匯稿》、《矩園餘墨》、《歷代藏經考略》、《梁代陵墓考》、《交通救國論》、《葉恭綽書畫選集》、《葉恭綽畫集》等。另編有《全清詞鈔》、《五代十國文》、《廣東叢書》、《清代學者像傳合集》等。

  鄧芬與葉恭綽相交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九二三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大本營,急召正在日本避禍的葉恭綽回粵相助,委以財政部長之要職,不久兼署建設部長、兼任稅務督辦。當時鄧芬寓居廣州市新城,昕夕過從梁季寬於卷密齋,風雨無間,座中名士,皆政界要人,如陳少白、陳之鼐、梁慶桂、余肇湘諸老輩,時孫中山大元帥將北征,胡毅生管理糧食,總監軍需,趙士覲為兩廣轉運使,皆與梁季寬往還至密。鄧芬廁身其間,得以結交大元帥府中政要。

  一九二九年葉恭綽於上海籌辦了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四月鄧芬應廣東省教育部長黃晦聞之邀請,代表廣東省出席此盛會。第一屆全國美展,乃上世紀初中國美術界的大事,當時如詩人徐志摩、曾農髯、吳湖帆、豐子愷、徐悲鴻、黃賓虹等全國藝術界的精英雲集此地,鄧芬是次上海之行,得到易孺世丈引介於滬上藝壇,其繪畫造詣及才華,得以展露人前,更奠定其在北方藝術界之地位及名聲,鄧芬與文化名人及政治家葉恭綽之密切交往,肇於此段期間。

  鄧芬停留上海期間,曾經有過一段纏綿悱惻的戀情,根據他親錄之《水明樓憶事》詩冊,裏面貼有其當年納為側室楊娟的玉照,俏麗溫柔,丰姿綽約,是三十年代的美人胚子。詩詞作品共二十五首,專錄「九月初三」楊枝賦別的種種離愁別緒,由一九三八年起至一九五二年止,長達十五年。「水明樓」原址在上海東照里,這是他們最先共賦同居的地方,葉恭綽嘗篆「水明樓」匾額為贈。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葉恭綽僑寓香港。當年鄧芬亦攜家避兵香港,寄居周之貞山邊台大宅,與葉恭綽時有文酒之會,亦嘗為葉氏撰寫之「百花塚歌」刪改度腔。

  據鄧芬於其「香澥避兵日記」有以下記述:戊寅二月廿八日(一九三八年三月廿九日 星期二 是日黃花崗紀念日假期 晴暖七十度左右)

  三時睡起,到山邊台偕楊姬步往莊士頓道,直下軒鯉詩道茗園食店,因此處乃馬來群島華僑廚子弄饌,皆南洋風味,食後乃步行直過中環,在伊利縫肆擬製新衣,後定下手提袋二事,遂直往添男茶樓聽小明星唱秋墳一曲王心帆製曲,頗悅耳得恬靜意耳,十時許與徐柳仙同過太昌樓,因貞甫未嘗聽柳仙奏技也,故囑其專度夢覺紅樓曲,惟刻意度音必不如隨意無意發聲為佳也,十一時同返徐柳仙家,時遣子兒先回陳宅,在柳仙宅談至十二時即別,往中環威靈頓買餅餌歸山邊台,紀事時楊姬與談往予之能歌者真無幾人存矣,一時許為刪改「百花塚歌」乃葉恭綽遐庵為柳仙所撰,擬付「和聲」機音者也,吟哦有頃即還寢。

註:「百花塚歌」一曲乃葉恭綽撰寫,紀念明代末年,才色傾動廣州之名伎張二喬。當年張二喬死後,葬於梅花園。城中諸位名士,各為賦詩一首,植花一本以表敬意。環墓栽下紅梅、紫薇、木棉、含笑等名花近百種,朝霞暮靄,芳香四溢,因此稱為「百花塚」。每逢春秋佳日,羊城仕女多臨弔祭。其友好更把張喬遺詩、遺像以及悼詩合編為《蓮香集》五卷刊印,成為羊城詩壇佳話。

  一九四○年代,名居士伍佩琳,嘗請鄧芬繪張麗人二喬像。葉恭綽遐庵,當年與香港藝文界同仁雅集,紀念張二喬生日,會場懸掛此幅,以作供養。一九五五年葉恭綽曾寫下當年撰寫「百花塚歌」之感受:「當時域中半淪於日寇,廣州失陷,流人多寄異鄉。憤鬱無聊,為此自遣,故語多悲慨。今重錄於此。目昏手戰,不復成字矣。一九五五年秋,遐翁。」

  鄧芬弟子陳丙光曾為其先師出版《曇殊居士書畫集》,由羅叔重作序,鄭春霆撰述生平,封面題署更是葉恭綽手書,足見這兩位藝壇名士的深厚交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